海南人有一句老话:“子大子亲家,树大树分枝。”亲家,结婚是也。“吃亲家”,是喝结婚喜酒。
现在“吃亲家”都是直接送红包,“上封”的画面,已经走入历史了。
讲家乡话的一群老茶友,也在手机上听到这首歌谣。那天茶叙,话题都在“吃亲家”这回事。老茶友七老八十,还有一百零多岁的,都有一套套“吃亲家”的故事。那时“吃亲家”,还有“亲家糕”,每人一包,红红的,摆在桌子上,有人要多讨,说家里有几个几个孩子,一包带回家不够分,摆出死缠烂打的样子,把一对新人搞得哭笑不得,只好乖乖就范,多给几包“亲家糕”才了事。这样的“吃亲家”故事,老茶友都见过,大家轮流讲,几个钟头都讲不完。
海南人有一句老话:“子大子亲家,树大树分枝。”亲家,结婚是也。“吃亲家”,是喝结婚喜酒。
昔日住坡底老街,街坊的孩子结婚,邀左邻右舍参加婚宴,摆婚宴的酒楼,不是在密驼路的“皇后”,便是二马路的“再发”,四马路的“东南亚”等。这几个酒楼都接近海南街,受邀的乡亲父老,都说“吃亲家酒”,很少听到有人说喝喜酒。。
什么叫“吃亲家”?我这一代的老海南,讲了几十年的海南话,当然知道。但孩子辈听到这些“亲家”“亲家”的,便莫名其妙了。
所以上一代的海南人,出席婚宴叫“吃亲家酒”,有时干脆只说“吃亲家”。
老友在手机上传来一首海南歌谣:《吃亲家》,一对俊男靓女,手舞足蹈地唱着《亲家歌》,左一句“亲家车回来了”,右一句:“亲家席摆夜昏头”,节奏轻快,用家乡话唱出,格外好听。
那年头,海南人“吃亲家”,给贺仪叫“上封”。“上封”会有收据,有来“吃亲家”的,收据上写“来”,托人代送贺仪的写“付”。在“上封”的桌子上,通常放着一罐三个五牌的香烟,招待“上封”的人。
老来特别怀念以前的日子,那时孩子还没“亲家”,一家人住在一起,吵啊闹啊,但吵闹声中,有天伦之乐,有醉人的温情,那个小小的组屋阳台,常有我们父子四人读社论,背唐诗的声音,乐在其中。现在“树大树分枝,子大子亲家”,孩子“亲家”后,有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天地。家家如此,代代一样,再无奈也只好跟着时代走。
小时候我也常代表父亲“吃亲家”,因为碰到的都是父辈,言谈难沟通,吃了几道菜,给了贺仪便走人,才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