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费正清夫妇同在北平
然而,相对于祥子的悲剧,三宝的故事,更像一曲浪漫的抒情牧歌。因为不像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跨过太平洋远道而来的玛丽安,更能用一个年轻画家敏锐的眼光,对超出自己往常经验的北平风土人情和市井万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并借助一个初次进的农村孩子的视角,用艺术的笔触和诗意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老北平的典型景象。
更像一曲抒情牧歌
哈佛校园典型蓝袜子女性
坎农一家有一子四女,其中长女威尔玛,是中国美术和建筑史专家,1932年抵达北平,同后来成为哈佛研究中国的巨擘费正清结婚。玛丽安是他们的第三个女儿,她的丈夫小阿瑟·施莱辛格,和他的父亲同为著名历史学家,都是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1960年代曾任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和文稿撰写人,他的著作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一次获得全国图书奖。
我于是惊奇地发现,玛丽安的家族,实在是太不简单了。
40多幅生动别致的速写
回到上海不久,霍莉就寄来了玛丽安的“三宝”,和她的两部回忆录。
和威尔玛一样,玛丽安也是一位画家,擅长风景和人物题材绘画。在写作方面,除了两部回忆录,她还写过五本由她插图的儿童故事书,而“三宝”正是她的代表之作。
二战结束前 加拿大首迎中国知识分子
这几年出远差,每到一个老舍去过的地方,令我陶然心醉的事情,莫过于去看当地与他有关的档案和文献——差不多一年之前,和“三宝”的邂逅,正是因之而来的一个意外之喜。
一个星期后,在曼哈顿西区林肯中心一家简单的小吃店,我见到了霍莉·费尔班克教授——菲利普斯图书馆接到她和姐姐劳拉的授权通知后,才同意向我开放她母亲的档案。说起我看到的费慰梅和费正清同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陶孟和、钱端升、和周诒春等友人的信札、诗笺和明信片,连带提到他们战前几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霍莉忽然想起一件往事,放下刚啃了一口的三明治,认真地望着我说:“你知不知道,在北平时候,我妈妈的妹妹玛丽安,和他们一起生活过五个月,还写了一本给孩子们看的《三宝北平奇遇记》。”
玛丽安是一位神奇的老太太,正如她的母亲,她也是哈佛校园典型的“蓝袜子”型知识女性。“三宝”1939年出版的时候,她才27岁;而回忆录第一卷出版时,她66岁;等到第二卷出版时,她已99岁;如今,年近104岁的她,按她儿子安德鲁的说法,除了衰老,身上没有任何别的毛病,——自己上下楼梯,自己更衣,阅读,甚至在打字机上写信,虽然偶尔会有笔误,但思维依然清晰。她85岁以前,还每周要打几次网球——这是在华盛顿的社交生活,帮她养成的锻炼习惯。
她的父亲沃尔特·布拉德福·坎农,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也是同谢灵顿和巴甫洛夫齐名的大生理学家,通行的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方法,就是他学生时代的发明。他1935年曾到北平协和医学院讲学,抗战爆发后在美国积极参与募捐活动,组织赈济中国难民,是一位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她的母亲柯尼莉亚·詹姆斯·坎农,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写过八部长篇小说,也是一位积极的女权运动改革家。蒙大拿州一座从未有人登过的山峰,因为他们夫妇在1901年于蜜月期间的首次登顶,而被美国地理协会命名为坎农峰。
(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那是春天将至未至的季节,魁北克虽然偶或还会飘雪,但总的气温是在回升。空旷的阿伯拉罕平原上,覆盖着枯草的积雪悄悄地消融着,在弯曲的小路旁汇成条条细流;城堡峭壁下平静流过的圣劳伦斯河,不断有大块大块的浮冰,从上游缓慢涌往大海方向,点缀着宽阔的蓝色河面,在高高的太阳映照下,明晃晃的一片。这一天下午3点来钟,我来到老城西南面的拉瓦尔大学,在图书馆四楼的开架书库中,从一排老舍和林语堂著作的英法文译本之间,翻检出了寻找已久的《两个中国作家:老舍和曹禺》。上一年暑假的时候,在哈佛燕京学社,我听一个朋友说,它存世数目非常稀少,只在加拿大的三四个大学有收藏。
实际上,这是一个法文小册子,只有薄薄22页,出自耶稣会修士让-保尔·达拉尔之手,1946年在蒙特利尔印行。虽然看上去一点也不起眼,但它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老舍和曹禺一段特殊的海外经历。
因为谈到我对老舍的兴趣,霍莉就建议我以后有机会,看一看玛丽安的几本书,对比一下两个作家的老北平剪影。
作者在第一篇文章里说,二战结束之前,加拿大去中国的人不曾间断,中国的官员、留学生和商旅人士的足迹,也遍及加拿大的城镇和乡村。但两位著名作家的到访,却是加拿大第一次迎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西部周游之后,于9月8日到10日过访蒙特利尔,随后两天参观魁北克——邀请并资助他们旅行的,是加拿大新闻署。这让我想起了费正清夫人威尔玛,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费慰梅,因为几天后我就要到波士顿边上的塞勒姆,去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查看她的档案。当年,她出任重庆美国大使馆文化专员之前,是国务院文化关系司中国处的第一位雇员,也是老舍和曹禺出国访问的具体经办人。
说来也巧。玛丽安虚构的三宝,有点儿像老舍的祥子,同样来自北平近郊农村,他们还是同时代的人——《骆驼祥子》写于1936和1937年,而《三宝北平奇遇记》,是作者1935年离开北平后完成的;他们的故事虽然不同,但所处时代背景却恰好一致,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北平。
说来还是去年4月头上的故事。
(作者为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
殊为难得的是,玛丽安在素朴而优美的文字以外,还用了自己稚拙的绘笔——她只用短短数月时间,就在北平跟着中国老师,不光学会使用毛笔,还掌握了中国画的技法,为老北平古雅的日常生活,留下了40多幅生动而又别致的速写。
见到我关切的神情,她又接着兴奋地说:“老太太如今仍然健在,还住在哈佛校园旁边,今年103岁了!”
这些用笔简单的绘画,在貌似笨拙的笔法以外,准确地抓住了五行八作老北平人幽默有趣的实在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说,她画风里的精妙和传神,应该可以说和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册页异曲同工。正如去年10月间,她写给我的信里所说,“过了七十几年,我想,我这本书和插图中所捕捉的内容,如今几乎成了一份历史的记录”。遗憾的是,她记忆中的老北平早已不复存在。
太不简单的家族
和姐姐威尔玛(费慰梅)一样,玛丽安也是一位画家,擅长风景和人物题材绘画。在写作方面,除了两部回忆录,她还写过五本由她插图的儿童故事书,而《三宝北平奇遇记》正是她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