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的舞台设置,一缕淡黄色的灯光照射在如鸟巢一样的布景下,像是在孵化着什么东西……那种感觉很温暖也带给我满满的希望。

整部剧以三位演员贯穿全剧,其中当然少不了十指帮的必备元素——木偶的演出。不得不说,这次演出的木偶道具设计让人惊艳,其中道具翅膀设计得十分逼真,羽毛色泽光亮,最优秀的是道具翅膀的灵活度与演员的肢体完美结合,舒展与收缩间流畅无比,加上演员行云流水的形体动作,让我仿佛看见了一只巨大的乌鸦在我身前扑棱着翅膀。

特别是演员们在扮演鸟的时候,每一个眼神与抬头,甚至是碰到同类的反应,都与鸟儿十分神似。演员在“人”与“鸟”再到“木偶”的转换流畅,不会感觉突兀,整体来讲三位演员在表演上都达到高水准。

这是我自1月初以来,首次踏进剧场观看现场演出,心中满是期待,同时又有点不适应,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非常友好地引导我们井然有序地入场,观众进场后也鲜少交谈,可能是大家都刚刚“重回”剧场,就多了一分“害羞”挂在脸上。与其说这是一场舞台剧,不如说这是一场老朋友间“无声”的聚会,虽然无人开口,但是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欢迎回来,老朋友们。”

演员内敛的表演是全剧的亮点,我在本地剧场好久没看过完全没有台词的剧场演出了。在我固有的思维里,无台词演出中,演员会用夸张的形体动作与表情来演绎。但《窥乌》让我看到一场非常走心非常内敛的默剧演出,清淡得犹如一杯过滤过好几次的乌龙茶,细细品味能尝到茶香,却看不到茶叶踪迹。

全剧的配乐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一出默剧中,音乐往往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全剧的音乐并不喧闹,反而十分“清淡”,经常以无节奏的弦乐去衬底,在剧情转折时巧妙运用无限音阶去制造悬念感。配乐并不会抢戏,更多时候是成为辅助演员抒发情感的润滑剂。

艺评

服装与场景布置上,也延续了配乐上的清淡感。黑色是服装的主要基调,造型上却充满创意细节,小小的羽毛状花纹,在灯光下凹凸有致。演员在看似结构复杂的服装下,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所有形体动作。我记得有一幕,演员郭沛珊被禁锢在一个半透明的大布袋里,在两名演员的拉扯下,她在短短一两分钟里,从布袋里踉跄逃了出来,此时她已改头换面,全套服装都不一样,这个设计很特别,也给这段戏增加一层“蜕变”的意义。

剧终,郭沛珊挥舞着那对重生的翅膀以胜利者姿态对观众无声的呐喊,在她湿润的眼眶与布满不知道是泪水还是汗水的笑脸中,我听到了“我回来了!”

仿佛看到自己的挣扎

在《窥乌》中,我觉得角色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每个演员更像一个载体,代表着一种现象或是一种精神。在短短60分钟的戏里,我看到斗争,看到生与死,看到期待与失落,也看到了无声的呐喊与卑微的退场。演员们,似人似鸟,似梦似真,有想蜕变成鸟儿逃离的人,也有被击垮最后归于尘土的鸟儿。我觉得《窥乌》像用60分钟帮我回顾这段日子的经历,我仿佛看到自己内心的挣扎在舞台上重现,在不断的死去与重生中穿梭,最后在一次次经历后又破茧重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其中一位演员操纵着一只20寸大小的鸟与另一位演员搏斗,道具鸟被击败后身体被撕开,我通过伤口看到了鸟儿的内脏与骨架。我当时十分震惊,木偶制作人也设计得太仔细了,用心制作的道具,让我仿佛看见一个小生命在眼前凋落,瞬间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也对小生命逝去心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