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黄德贤第二次个展,距离2000年在电力站举行的街头摄影展已20年。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笑言“20年磨一剑”。
从小在马林百列成长、居住40余年的黄德贤顺手拍下了东海岸的景观及弄潮的人们。海岸边依然变化中,他目睹了吹风屋、平台、水沟等被拆掉,也捕捉了乌云瞬间遮压海岸之美。黄德贤是爬山与长跑健将,每个周末深入中央集水区、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等绿色心脏地带,捕捉森林深处绿意倒影,心宽悦目。
独立摄影师黄德贤举行黑白全景摄影个展“家园”,展示新加坡城市天际线的变化。
黄德贤的个人创作不拍数码格式,因为数码没有黑白胶卷冲洗出来的惊喜,他说:“拍黑白照,好比谈恋爱的过程,不时有惊喜!”
他认为拍摄黑白照,好比谈恋爱的过程,不时有惊喜。
黄德贤如此迷恋黑白摄影,主要受了经典老照片的影响。早年他刚学摄影,黑白摄影比彩色来得经济、便宜,当时也没数码摄影。他指出,习惯拍摄彩色摄影的会执着于色彩色调对照片情绪的影响,所谓的“魔幻的时刻”,但是拍摄黑白照,不管晴天雨天都一样可以拍,比如这次展出的雨中丹戎巴葛火车站画面很是浪漫。他说:“黑白照随时随地都能够拍,只须关注黑白色调与对比。黑白摄影不复杂,只要呈现的组合有特色就行了。”
将照片剪辑成视频
黄德贤从事新闻摄影17年,曾是《今日报》(Today)摄影记者,业余骑着电单车游走全岛众多角落,纪实拍下所见。他从2004年起,拍摄新加坡城市天际线,当时政府还未宣布发展滨海湾一带,滨海湾金沙尚未冒出,记下了滨海一带惊人的演变,以及外来劳工参与建设的过程。他也记下了旧国家体育馆2007年关闭、拆除,被体育城和新国家体育场取代的过程。
黄德贤指出,摄影以全景格式拍摄,难度在于宽银幕格式没高度,也没长焦、广角,得发挥长的优势,构图上强调空间感的运用,想方设法让照片饱和,包括选些有前景的场面来拍摄,让照片不单调。
第一次个展后,黄德贤陷入摄影创作的瓶颈,不知道要拍什么。碰巧朋友以友情价出让绝版的哈苏(Hasselblad)XPan照相机,属于35mm格式,机身底片娇小,一卷可拍20张,他决定换个格式创作——黑白全景(panorama),久之,这成为他的摄影艺术语言。
黄德贤目前手头上有10几个专题项目在拍摄,这次个展是策展人林明锐从五个专题2000多张照片中精选30几张展出。黄德贤说:“我什么都拍的,往往看回旧照,发现有些景物连拍几张,还可继续发挥,就集中火力发展成专题,比如我对沙丘特别敏感。以前在报馆的工作拍人多,我业余兴趣拍物较多,经历过这些地方的变迁,新加坡真的变了很多。我的拍摄是很保守的表现手法,年轻人拍的我看不懂。一张照片的生死,50年后才定的。”
发挥全景格式的优势
展览即日至3月6日,在Objectifs(155 Middle Rd S188977)举行,星期二至六中午12时至晚上7时,星期日中午12时至下午4时开放,入场免费。
2011年,当丹戎巴葛火车站停止服务走入历史的最后六周,黄德贤并没缺席,镜头里除了火车站的艺术装饰,新古典与本土化设计元素,也捕捉了长期服务的员工,日常的运作,众多前去向火车站告别打卡的访客面貌。黄德贤说,懂得越多,就懂得要拍什么,比如新加坡单轨铁道系统很旧,为避免不同方向的列车相撞,员工所用的工具。他还特地配乐,将所拍摄的一系列火车站影像剪成视频,上载到个人网站:www.weeteckhian.com,让人们回味。
变化是新加坡社会发展不变的基调,过去20年发生了什么,独立摄影师黄德贤(50岁)的黑白全景摄影个展“家园”透露了不少信息。岛国仍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时代近乎疯狂地飞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