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皮杜中心也推出特展“观察”,精选建于1970年代中期的新媒体馆藏其中15件作品,追溯自影像艺术之初,跨过1970年的转向,以及延续至当代的数码影像的实验性作品。从电视生产的最初实时图像,到对无处不在的摄像机所产生的“公共私密性”的反思,从美学凝思,到大数据对真实世界图像的转化,多样性叙述的展品被置于迷宫一般的场景中。池田亮司以大数据算法创作,以艺术体现人工、机器的美学。中国张培力、崔岫闻及周滔的视频作品也展出。
“时间的形态”即日起展至2021年5月9日,“观察”展至2020年3月29日,在上海西岸美术馆蓬皮杜中心(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入场收费。
西岸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将在未来五年,呈献三个为期一年半的常设展和约10个为期半年的特展,常设展带来蓬皮杜中心现当代艺术收藏中的标志性作品,通过三个主题展览展现20至21世纪现当代艺术的历史面貌和发展。特展由双方共同选题,深度挖掘当下全球化语境下热议的艺术话题。
11月8日,上海徐汇滨江的西岸多了一座新地标——西岸美术馆正式开放,展开与法国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为期五年的展陈合作项目。这座玉石质感的半透明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带领的建筑事务所设计,由法国总统马克龙揭幕。
上海蓬皮杜中心开幕典藏展以“时间的形态”为主题,汇集该中心100余件馆藏的84组名家作品,分为11个章节,以绘画、雕塑、影像等不同形式,去思考现代性在不同时代的意义。从前卫艺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新原始主义的起源开始,体现艺术家对工业化发展,以及加速的现代生活的感受。1920到1960年代,由于抽象绘画的出现,艺术形式扩大延伸,包括较少展出、融合电脑编程原则的动力艺术作品。从1970年代开始,记忆和时间概念注入雕塑、绘画、装置和摄影之间形成对话。最后探讨艺术在全球化与后殖民地语境转变下,所引起的矛盾。
蓬皮杜中心在世界各地都有合作项目,包括西班牙马拉加、布鲁塞尔。蓬皮杜中心主席塞尔日·拉斯维涅曾说,中国合作项目之所以会落地上海,基于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文化背景。
蓬皮杜中心特展“观察”
我们看到杜尚如何以现成品来否定绘画艺术(1913年的《脚踏车轮》),也能看到波洛克如何用行动绘画去展开抽象艺术(1948年的《绘画(黑、白、黄、红之上的银色)》),各派名家济济一堂,包括:康定斯基1925年的《黄红蓝》,保罗·克利1937年的《港口与帆船》,蒙德里安1937年的《红蓝白的构图II》。西方现代艺术融合了亚洲、中东、欧洲的传统,画家米修到中国旅行受书法的启发,转向抽象艺术。有幸能进入展厅的中国艺术家,是丁乙“十”字结构的抽象画,蔡国强的飞机装置《一路顺风》、张洹《家谱》、赵无极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