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援引统计处数字指出,香港文创产业在2022年增加价值约为1221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5%;就业人数超过22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1%,对比2005年数字升幅显著。当局的愿景是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他说:“我们会提速提效开展工作,事实上,蓝图中的36项措施已经展开,其余措施会在2025年陆续推行。我们期望在10年后即2034年,香港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增加价值会达到2000亿港元,就业人数增加至26.4万人。”
他认为,港府需要加强在全港中小学普及文化艺术教育,促使年轻人成为核心观众,为香港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蔡思行也表示,香港有不少文化产业或活动已建立品牌,例如香港电影、Art Basel、苏富比旗舰艺廊,有潜力做大做强,但需要官产学研协作配合,影响力才能进一步幅射至亚细安甚至是世界其他地区。
第四个发展方向为“完善文艺创意产业生态圈”,包括全面检讨目前主要表演艺团、中小型艺团和粤剧的资助制度,表演场地的预订分配制度、引入以表现和艺术水平挂鈎为标准的制度,以及重订“政府管理的文艺场地预订政策”,将专业表演与团体用途分开处理,带动产业化发展等。
第二个发展方向为“发展多元及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产业”,包括在政府办公室及设施大楼展示香港艺术家及设计师的作品、打造“流行文化之都”地位,建立“流行文化馆”,展示香港流行文化的成就。研究放宽不同场地的限制,提供更多表演和展览场地,例如容许电影院用作现场表演、工厦改建为小型剧场或黑盒剧场等。
香港特区政府星期二(11月26日)宣布推出71项措施,目标为10年后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增值2000亿港元(345亿新元),期望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港府在《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文件中,提出四大发展方向。第一个方向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香港特色文化内涵”,包括完善博物馆体系,在北部都会区建设一所介绍国家发展和成就的博物馆、在九龙公园历史建筑内设立中华文化体验馆、整合和优化香港博物馆的整体规划,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馆数目,以及考虑私人博物馆的定位和作用。
其他措施还包括推广岭南文化特色,以及通过“电影发展基金”资助制作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电影等。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学部讲师蔡思行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政府,但也要社会有良好的文化艺术基础教育。根据2024年《香港统计年刊》数字显示,去年康文署举办各类户内文化节目的场数,已经差不多恢复到2019年社会事件发生前的数字。不过当中的戏剧、芭蕾舞及其他舞蹈等类别,入座率均呈下跌,反映香港的文化艺术底子并不太扎实。
第三个发展方向为“建立国际平台,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透过“文化艺术盛事基金”吸引海外大型文创活动落户香港,培育当地文化盛事品牌,推动商界合作和参与、推动与中国大陆文艺界合作,结合力量推动中华文化。将具中华文化底蕴的创作带上国际舞台,以及在大陆和海外城市举办“香港周”,推动香港与境外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交流和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