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传统上以右方为大,所以双方签署协议时谁坐右方,也成为协商议题。原本两岸决定签署公证书使用查证、挂号信函查证补偿及两岸联系与会谈制度三项协议,一直到会谈前一天又敲定第四个: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1993年4月27日的汪辜会谈开始前,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隔着桌子站起身,各自伸出右手、面向摄影镜头与对方的手相握,200多名记者现场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历史瞬间。
《联合早报》前资深政治新闻记者刘培芳(74岁)回忆说,当年能够亲眼目睹两岸代表握手,仿佛看到两岸统一的可能性。
1993年于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之后,1998年10月辜振甫也曾率团赴中国大陆与汪道涵举行“汪辜会晤”,这是两人的第二次会面。
熊俊华说:“摄影记者在一般场合,是安静的观察者,不会太喧哗。但那次不一样,参与感很强烈。”
两次会见,为什么一次称“会谈”,一次称“会晤”?对此,曾在国民党执政时期担任陆委会特任副主委、海基会副董事长的高孔廉指出,“会谈”是有议题的协商谈判,有详细缜密的规划与准备,事前幕僚已作业多时,会议后即对外宣布结论或签署协议。“会晤”则以交换意见为主,双方针对议题各抒己见。
当年参与报道汪辜会谈的前《联合晚报》资深记者邹文学(77岁)回忆说,自己当时跑意外新闻和医药新闻,“难得能够见证一个历史性时刻,所以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当时有200多名国内外媒体的记者挤在会场,非常热闹,好像在办喜事。”
“我也领教了台湾同行在采访时的强悍,甚至可以说‘野蛮’。当他们看到辜振甫和海基会代表进入电梯,硬是要挤进去,也不管前面是不是女记者,都硬推到外面去,我就差点跌倒!”
幸亏协议数目是偶数,双方签完两个协议后,辜汪两人互换左右位置,再签署两项协议,以示对等。
与此同时,台湾同行抢新闻、卡位的猛烈与力度也让刘培芳记忆犹新。
《联合早报》当年派出两名摄影记者熊俊华和周国威,站在长方形会议桌的两头,确保能够拍到汪辜二老历史性握手的一瞬间。最终,早报刊登了熊俊华拍到的那一张。
在媒体镜头下展示的,只是会谈进行的那一刻。但其实在1993年4月27日汪辜会谈之前,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和海基会副董事长邱进益在新加坡举进行了两次预备性磋商,除了讨论协议的内容,更重要是会谈的形式。台湾方面极为重视对等与尊严。
熊俊华(73岁)至今仍记得,当年汪辜两人一出现在会议厅,不少人鼓起掌来;两人握手后,大家再呼喊:“请看这边!再握一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