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放映方式的改变已传导至导演与资方的选择,中国知名导演陆川在2020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就透露,他在尝试网络项目;华谊兄弟副董事长王中磊也表示,正在与互联网平台进行探讨,希望在网络上定制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影。
有些受访者就对本报记者表示,即使有好看的影片,也愿意在家看,不受时间限制,随意自在。
“一通狂轰乱炸,头晕乎乎地走出电影院,也是一种久违的放松”,江苏高校教师王雷(46岁)在《八佰》全国公映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走进了电影院。疫后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他发现观众“总体比以前少了”,虽允许带吃的,“所有人都比较自觉,戴着口罩”。
独立电影放映空间北京三克影院来福士店的孙姓店长受访时表示,电影院能否快速复苏,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好电影可看。孙店长指出,他管理的电影院上座率目前主要靠《八佰》支撑,但放映一个月后,“观众热情明显不如刚开始”,他期待接下来有比《八佰》上座率更高的大片,让电影院生意更好。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游洁对《联合早报》说,今年时已过多半,能够吸引观众的好片并不多,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电影市场的复苏都需要好片支撑。游洁呼吁政府允许艺术电影自由上映,她说,艺术电影不仅可以弥补优质电影片源的不足,也会改变资本控制产业走向、票房,以及观众口味的现状。
人们的观影习惯近年来已发生改变,疫情更加剧了这个趋势,但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较早走出了疫情,也成了电影业复苏的有利条件。
王雷告诉《联合早报》,吸引他重返电影院的主要原因是《八佰》背后的话题与争议,而且不受打扰的观影氛围更是“在家里没有的”。
疫情检验一切,群聚式的休闲活动更是首当其冲。中国银河证券近期发布研报指出,预计2020全年票房约为185亿元至239亿元左右,在全球电影票房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这份成绩并不算差,但与2018年、2019年中国连续两年逾600亿的票房相比,庚子鼠年的票房尤显惨淡。
疫后,《八佰》成了吸引许多观众重返电影院的一块磁铁。多名受访者都表示,电影院的观影氛围,以及大家对《八佰》相关争议好奇,是许多人聚集到电影院的主要原因。
当前的国庆档,虽有讲述承载中国几代人共同记忆的女排故事《夺冠》,以及国产动漫《姜子牙》两部关注度较高的片子,但也都属于春节撤档影片,除此之外,鲜有几十亿票房号召力的新片。
一年后的今夏,疫后中国电影业急需大制作提振人气,被打入“冷宫”的《八佰》重新登场,结果不负众望在上映一个月内挣得票房逾25亿元(人民币,下同,5亿新元),并延长上映至10月21日。
中国影院的“片荒”情况,一时半刻难解。博纳影业CEO于冬在今年上海电影节开幕论坛上称,横店等影视城全面启动恢复后,在拍的基本上是网络电影,真正能支撑院线的大电影还没有启动拍摄,前片源只能支撑到2021年的三四月份。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留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四天四夜的历史故事。该电影原是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片,也是去年中国70周年国庆的献礼片,但上映前最后一刻因“技术原因”撤档,真实原因据传是因一些左派民间团体斥其违背史实,过度美化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部队的抗战功绩。
8月下旬,早前被撤档的爱国主义大片《八佰》在中国强势登场,为中国电影院带回了久违的人气。然而,一部《八佰》是否能独自回天?因疫情一度停摆又遭网络电影夹攻的中国电影产业要迎来春天,仍须克服“无片可映”的后续问题。
“宅生活”当道 影视作品纷纷上线
《八佰》票房报捷,但与其同期上映的两部大片:好莱坞科幻动作巨制《信条》(Tenet)以及口碑不及预期的《花木兰》,虽然带动了话题、活跃了电影市场气氛,但票房实际提振力度不足。
这并不容易。过去两年“宅生活”当道,一些影视作品已开始选择网播。2020年的中国大陆贺岁电影《囧妈》取消院线发行改为网络平台播放,受到许多网民追捧。迪士尼耗资2亿美元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也同样因为疫情放弃北美院线发行,改为上线至Disney+放映。
寒风飕飕不是中国电影业独有的处境,《信条》在美国本土的票房不佳,而其他原计划登场的好莱坞大片纷纷延档。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业复苏的最有利条件是中国较早走出了疫情,影院上座率自9月25日起已放宽至最高75%,随着疫后社会生活与经济生产恢复正常,中国电影业也将与各行各业一样,在“新常态”下调整与转型,找到发展的道路。
这为艰难复苏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但这些年来人们的观影习惯原本就已发生变化,疫情更进一步改变了此前的群聚式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一部《八佰》能持续撑起电影院回暖势头吗?
市场复苏要有好片支撑
中国走出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