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此次论坛的议题,迈入第六个年头的“一带一路”建设已从“大写意”转入“工笔画”,从顶层设计、谋篇布局进入了携手共进、精雕细琢的新阶段。在此次论坛成果中,《“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等文件既展现了各方在统一共识后携手共进,积极寻求务实、高效、互惠的合作意愿与努力,也展现了中方的确在贯彻其所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当前多边主义、自由贸易遭到质疑与威胁的国际背景下,这样的合作对于国际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国际问题学者)
此外,上述论坛成果,加之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强调的对接国际规则、对腐败零容忍、预防债务风险等都直接而明确地回应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包括债务陷阱、输出腐败、经济掠夺在内的种种质疑。必须承认的是,在过去五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投资、中资企业的确在海外犯了一些错误,引发了一些矛盾。然而,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领导人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的出席,也足以有力证明包容互惠、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仍旧是“一带一路”的基本底色,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贯主张。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在本次论坛上表达了愿意向世界敞开大门,成为“世界市场”,为各国提供发展机遇,共同探求符合自身国情的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与决心。的确,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单方面“脱钩”的尝试似乎都是不贴近实际,且一损俱损的。相反,在“一带一路”的启发下,各国有理由以之为实践平台,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襄人类社会的长期和平与繁荣。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在北京落下帷幕。回顾过去的五年,“一带一路”从努尔苏丹与雅加达的两份宣言出发,以古代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为蓝图,以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通为抓手,如今形成了以125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的173份合作文件为基础,覆盖欧亚,延及非洲、拉美与南太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格局。“一带一路”有望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发展倡议与平台,实现最大规模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
事实上,“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着手的确是顺应发展中国家乃至时代需求之举。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与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都显示,基础设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着基础性与引领性的作用,并且对促进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减贫扶贫等都有着良性的溢出效应。然而,碍于政治经济风险,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得不到充分的投资,进而又加剧了其自身的政治经济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而,中国截至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900亿美元的投资,以及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建设路桥港口等基础设施,最终实现产业集聚,让中国从贫困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与智慧,对于弥补全球发展鸿沟、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世界银行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使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使“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至3.9%。研究还证实,由于“一带一路”的规模性与系统性,其对降低贸易成本的促进作用不仅限于成员国之间,更惠及到众多非成员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