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沟堡以料石砌成,平面呈椭圆形,城墙、堡门还是完好无损。南瓮堡门上方的匾,刻有“翊荆門”三个大字。一名驴友的文中提到他登乌龙沟野长城的起点原来就是这里。那么,是不是说如果我从唐子沟的瓦窑梁村登上乌字48号楼后,一直往东沿着长城走到乌字6号楼下山,就可以到达乌龙沟堡呢?这样穿越乌龙沟长城需要多少时间呢?

密集的敌楼

第二天一早,我和表姐用了早饭,8点半出发。

今年45岁的李勇,人长得高高瘦瘦,略为沧桑的脸带着一股阳刚气,可能因为长期在户外劳作,皮肤黝黑,体态结实。他安排我们住宿后,很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保护站里的长城文物陈列室。除了捡拾到以及拆迁的村民捐献的一些长城物件,还有不少关于长城的史料、著作和复制的相片。当中有一张标志了乌龙沟长城各个敌楼所在位置的地图。在这个小小的陈列室里,我感受到李勇对长城的热爱和守护长城的执着。

走在敌楼与敌楼之间长满了杂草和小灌木的马道上,一眼望去长城随着山势起伏,可谓移步换景,处处都是最佳拍摄角度。徒步在400年前的长城上,不得不佩服古人在险峻的山上建造长城的智慧和毅力。

我们请教他明天要如何登上野长城,问他可以当我们的向导吗?他说因为农忙,我们得自己登城。一问我们的年龄,他说:“不行,你们爬不上的。”于是我告诉他我在北京三年来爬野长城的经验,他才半信半疑地让我们自己登城。因为表姐没有登野长城的经验,又75岁了,他建议师傅载我们到最靠近乌字48号楼山脚下的瓦窑梁村,从那里登长城比较近,而且是敌楼最密集的地段。

秋天夜长昼短,抵达唐子沟乌字号保护站时已经天黑了。我终于看到了文中的李勇站长。

根据资料,乌龙沟堡有东、南、西三个门。西门以前是乌龙沟堡面对关外来犯之敌的正门,东门是后来掏的豁口,是个便门。

根据当地驴友的叙述,有的人从乌龙沟镇开始,沿着山路穿过一个城门和小村庄,就可以到达乌龙沟长城的10号敌楼(乌字10号楼)。有另一位驴友则从柱石村的柱角石开始登城。又有人从乌龙沟村穿越群山登长城;再有的说先上唐子沟长城,然后去乌龙沟长城……各说各的,登此段长城似乎没有单一的起点。

爬过了宇墙,最先登上的是乌字48号楼。

用石头砌成的宇墙历经400年依旧完好无损。(说书人摄)

来到“长城”脚下

保定市涞源县境内的明长城蜿蜒盘旋120多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它是内长城的一部分,根据所处位置村落的名称,长城分别被称为乌龙沟、浮图峪、插箭岭、宁静庵、白石口,狼牙口及茨沟营六个段落。而乌龙沟长城是自然状态下保存最好、最漂亮的一段。

唐子沟乌字号保护站的李勇站长。(说书人摄)

乌龙沟野长城,后会有期!

起点在哪里?

穿过了残破的卷门,我进入楼里。里面很宽敞,地上乱石丛丛,门上匾额已不存在。从四面半弧形的箭窗望出去,看到的是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一个接一个的敌楼,景观特别雄伟。

我第一次去野长城是在1995年,和第二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辩手到北京怀柔区的箭扣野长城。当时站在残破的敌楼上一眼望去,险峻的山势,气势磅礴的长城,我爱上了野长城!

根据资料,乌龙沟长城共有乌字号敌楼71座,其中64座保存完好。乌龙沟长城的敌楼一般都十分高大,而且很密集,大概1000米的范围内挤着十几个敌楼,最近的相隔只有几十米。我记得金山岭长城有几段的敌楼也很密集,不过这里的敌楼却是连绵不断的。历经沧桑的敌楼,除了顶上的楼橹早已坍塌,楼里的结构很少看到人为破坏的痕迹,古老、朴拙的青砖墙给人一种自然的残破美。

绕过了四五个湾,终于看到山上的长城。这时候的目标很明确了,只要顺着山间的小路就可以到达长城了!不到15分钟果然看到一个写着“长城”的石碑。很快地,就到了长城宇墙的下面。

每每听到新加坡人去中国的长城,多数人都会说八达岭、居庸关或慕田峪,偶尔也会听到去过司马台、黄花城水长城、金山岭,至于去爬野长城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乌龙沟密集的敌楼。(说书人摄)

乌龙沟长城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如今已有约400年历史。这段内长城是由抗倭名将戚继光主持修建,目的是为了防止蒙古族的入侵。

穿过了三个敌楼,突然镜头里的长城下出现了一群牛!这还是我第一次在长城看到牲畜。随着山势蜿蜒盘踞的长城内成了一个大牧场,牛群悠游自在地在长城下纳凉吃草,给饱经风霜的长城增添了一股生气和几分柔和的氛围。

我因为一直无法确定登长城的起点,所以也不知道应该住在哪个村。就在海底捞针的搜索中,央视网《镜象》的一篇专题报道——《长城上的守望者》给了我曙光。专题内容介绍了“唐子沟乌字号保护站”的李勇站长成为全职长城守护员的事迹。他所守护的那段乌龙沟长城,长达7.5公里,共有27座敌楼。很幸运的我搜到了他的电话,请中国的朋友帮我打电话确认他的保护站有住宿,于是决定去拜访他,当面请教他如何登上乌龙沟野长城。

过了第四个敌楼眼前突然一亮!承载着古老长城的山体添上了黄澄澄的秋色,好看极了!遗憾的是去年是个暖秋,即便已是10月底,还是看不到满山金黄色衬托下的长城。可喜的是一路上不时还有粉色、红色、蓝色和紫色的小野花点缀了苍凉的长城。

马道上两旁的垛口已倒塌,偶尔刮大风时,走在上面感觉有点摇晃,得弯低身子走。这里山势因为不比金山岭和司马台陡峭,比起我在一些北京周边的野长城徒步,乌龙沟长城相对轻松得多了。

初遇李勇

车子一直在不平的土路缓缓往上行驶,兜兜转转,过了几个农舍,25分钟后因为前方的路被大水冲坏了,我们只好下车徒步。

“不行,你们爬不上的。”

这段长城的敌楼多数矗立如初,墙体虽有坍塌损坏,但长城基本形态不变,敌楼百分之八十保存完整。当中有两个敌楼的卷门因为堆满了崩塌的大石头,走不上去,所以必须从旁边绕道,再从倒塌的城墙外找个着脚点,手脚并用重新爬上去。

野长城,虽然没有像知名长城那样完善的设施,但残破、险峻带来不一样的震撼和美感。位于中国河北保定市涞源县境内的乌龙沟野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一个接一个的敌楼,景观特别雄伟。

乌龙沟野长城成了山下村民放牧的地方。(说书人摄)

2010年我被公司派驻北京。朋友的法国老公刚好也是个长城迷,他和一群旅居北京的国外朋友组织了一个专门到北京周边野长城的爬山队。每个周末,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发电邮通知周末要去的野长城。素来喜欢徒步登山的我,就这样加入了这群洋人长城迷。在驻京的三年里,周末一有空我就跟着他们去爬野长城。

惊喜·惊艳

乌龙沟河上的石桥和对岸的城堡。(说书人摄)
“乌字48号”敌楼内的箭窗。(说书人摄)

登野长城后续的行程是到乌龙沟长城内侧山下的乌龙沟堡。

去年10月,我在收集资料时,偶然在网上一张河北的地图上看到“乌龙沟野长城”的名字,于是上网搜了搜,资料不多,我决定带着75岁的表姐去那里探险。

和爬知名长城旅游点不一样,野长城没有访客中心、售票处和上下山缆车,也没有旅游图的指示,因此,要知道从哪个山脚开始登山才能够到达长城是个挑战。

出发前李站长一直叮嘱我们要往右边走。根据他的指示,一路上又穿过了几户农家,走了50分钟还是连长城的影子都看不到。心里七上八落的,担心此行会空手而回。

走了三个多小时,表姐累了,她说看到秋色的长城已经很满足,便不再往前走,决定慢慢从原路返回。可是我的兴致还很高,决定再穿越两个敌楼才下山。这里似乎每一个山头上都有城墙敌楼,因为没有准备全天穿越长城的计划,所以没带午餐和多余的水,肯定不能毫无节制地往前走。走到乌字43号楼后我才依依不舍地原路返回。很遗憾的,只穿越了六个敌楼。

番外——乌龙沟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