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昔日回忆

对照数年前拍过的照片,戏台和接官亭都是后来增建,就连朝宗宫也不是这个名称。原来朝宗宫历经重修重建,城市发展过程中把包括朝宗宫在内的多座庙宇拆除,神灵集中于同一宫庙,合并为“龙王宫”。进入本世纪,龙王宫新建于现址,外观朴实而毫不起眼,庙内文物却大有来头,保存着乾隆御笔亲题给朝宗宫的“恬澜贻贶”匾额,案头上还摆着一道圣旨。

回想起来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话说历史上的厦门港原本是一处弧形海湾,金色沙滩闪耀生辉,雅称“玉沙坡”。玉沙坡又分成“沙坡头”与“沙坡尾”,以一条溪流为分界线,溪流的出海口就在今天沙坡尾避风港坞口的位置。

民族路与大学路交接的转角可以通往后巷,走进去眼前豁然开阔。平静的水面清新悠闲,难以想象眼前一潭静水曾经商船云集,承载过无数先辈南下谋生的血泪与希望。

追随美食逛到大学路菜市场一带,又闻香来到巷弄里的大排档阿东渔家,海鲜种类多而新鲜。列入口袋名单,记下地址:中埔头二号之二。

想起资料上看过,沙坡尾有三个码头:大埔头、中埔头、小埔头,地名保留至今。埔头也就是埠头,意思是码头。没想到以前的码头,如今已隐身在巷弄深处。

单是店名已令人浮想联翩——“一茶书房”茶香伴书香,“怀旧童年”是餐馆,“气味博物馆”是售卖香气的香氛店。“一期一笑”招牌上写着“笑从杯中来”,当然就是饮料。“言之有物”门口写着“我在等风也等你”,猜不到,进店一看有活字印刷、印章制作、信纸信箱等等文字相关商品,最特别的是一面的墙上贴满了手写信件,寄给未来的自己。

接官亭牌坊。
不辍旧物馆,铺设怀旧心情。

改头换面的新加坡河亮丽光鲜,我却再也想不起最后一次到底是哪年哪月,站在哪个角落,等祖父下班。

来到中国福建省厦门沙坡尾,像遇见了新加坡河的海外亲戚。

翻新后的沙坡尾定位为海洋文化创意港。

最早对沙坡尾产生兴趣,正是看到了“下南洋”几个字眼。我的祖籍是福建泉州,祖上三代先后南下,终于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就是从厦门出发的。

上世纪的避风坞就已经看不到本来面貌,更找不到当年先辈上船的准确地点。但是一来到岸边,杂乱的水面上满目船舶,浓浓生活气息,就跟小时候的新加坡河一模一样。

还记得在台南的时候,导游特别指出,官员下船都必须通过接官亭进入府城,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河港的位置。厦门这一边也一样,但是别忘了,今天的朝宗宫已移位重建,原本的接官亭也早已湮没于历史中。台南的接官亭石坊当年是根据厦门的版本建造,近代厦门重设牌坊,又参照台南的版本复刻回来,两座牌坊遥相呼应,仿佛一切如旧,却已是沧海桑田,历经多少风起云涌。

时代变迁,城市扩建,过去百年来沙坡头海湾大部分已填为平地,沙坡尾也换了容颜。为了渔民的方便,重新修建了避风停船的港湾。

改造前的老沙坡尾旧貌(摄于2012年)。

整排商店后面就是大学路,好奇绕过去看看。这一边的店面没有那么个性张扬,但小吃、甜点、饮料店等等也很多,推荐马路对面的“芋包嫂”,沙坡尾著名的老字号,绵密饱满的芋包是必尝的厦门经典小吃。

清康熙乾隆整百年间,厦门与台南这两处地点就是海峡两岸的唯一对渡口,两地都建了接官亭,在这里宣读圣旨,出入境都要进庙点香拜拜祈求平安。

夜色中沿着来时路散步回去,小店里灯火通明,餐馆座位摆到门口,人气兴旺。木栈道上钓友摆好了几支钓竿,悠闲守候。朝宗宫的戏台上放映着电影,台下摆着凳子,观众三三两两,久违的熟悉场景,只是过客,却仿佛回到从前。

港湾旧貌新颜

很庆幸10年前那一次,心血来潮跑了一躺,看到了翻新前的沙坡尾。那时的避风坞停满了船,船上有工人货物,岸边有不少人家。小孩在玩耍,妇人在做饭,门口有人在拜拜烧金纸,有人摆了几条鱼当场售卖……当然还有那一股异味,瞬间把我带到小时候的河边。

沙坡尾在哪里,出发点又在哪个角落?

沙坡尾是厦门最古老的港口,也是早期先辈下南洋的出发点,作者记忆中那里就跟小时候的新加坡河一样,生活气息浓厚。如今再访,沙坡尾已打造成濒水休闲区,岸边小店林立,散发渔港风情,沙坡尾以海洋文化创意港的定位重新登场。

沿着窄窄的巷弄走进去,一窥老巷风情。以为杳无人迹的后巷原来另有一番天地。幽暗隐蔽的老巷弄,墙面已经过美化,彩绘了古早红头船,挂着厦门旧照片,井口画上红头船标志性的大眼睛,阶梯两边的基座绘上祥瑞彩狮。

这排商店正对着港湾,大多设有楼上靠窗或阳台的座位,点一杯饮料坐在小而精巧的空间里,可以消磨一个下午,直到黄昏时分,夕阳无限美好。

当年祖父任职的商行就在驳船码头,父亲常带着我到码头边接他下班,看河上停满货船,一条条细长木板从船边伸到岸上,工人背着沉甸甸的大麻袋,踩着摇摇晃晃的木条从舢板搬到岸边,有如身手不凡的杂技。浑浊的土黄色河水散发着一股味道,小时候不觉得臭,以为河水本该如此,直到有一天新加坡河净化了,才认识到原来同一条河可以有如此彻底的改变。

前身为厦门水产品加工厂,变身后成为厦门首个文化艺术区,工业风的原建筑完整保留,内部改成风格独特的文艺空间,综合了咖啡馆、服装店、艺廊等等。户外的厂区院落也精彩荟萃,涂鸦墙面的老店屋,集装箱改装的小店面,风格独特的潮食餐车,罗列着鞋帽、衣饰、生活杂货、精酿啤酒屋、文艺茶馆等等。周末还有创意市集,年轻摊主售卖林林总总的原创设计、手工物品等等,一摊逛过一摊,琳琅满目。

岸边的民宅与店屋都已换上新潮面貌。

周末的避风坞闲适宜人,老爷爷抱着一对双胞胎在门口纳凉,学生成群结队骑着脚踏车在游览,情侣闺蜜互拍自拍,岸边的古戏台在举办活动,家长带着小朋友在绘画玩耍。

短短数年后旧地重游,整个地方已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沙坡尾在2015年整治清理,渔船清退,和新加坡河一样,美化环境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特色,打造濒水休闲区。

沿着朝宗宫前方慢慢逛下去,岸边步道已经翻修,铺上了木板,围起了栏杆,旗帜飘飘,很适合散步凭栏。成排的民宅与店屋都没有拆除,却改变了用途。饱经风霜的老店旧屋,摇身一变成为时髦独特的个性小区。

艺术西区各个角落都很吸引游人拍照。
周末创意市集。

当年停满渔船的老港,舢板上的货物,堤岸边的人家,空气中的腥臭,俨然就是小时候记忆中的新加坡河。改造转型后的避风坞整洁干净,又像当年河水净化后,变身休闲区的驳船码头。

朝宗宫在2014年恢复了旧名,门口修建了戏台与牌坊,整体看上去更具规模。尤其接官亭牌坊,熟口熟面,原来在台南风神庙门口见过一座一模一样的石坊。

朝宗宫,沙坡尾的重要地标。

沿着小区再逛到对面岸边,同样是新旧碰撞的成排老店。明明是下午才逛过的店面,入夜又是另一种风情,倒映在水面上光影浮动。

沙坡尾是厦门最古老的港口,厦门港的源起之地,清朝时期是海峡两岸的唯一渡口,也是早期先辈下南洋的出发点。

朝宗宫的戏台上放映着电影。

10年前有一次来到厦门,在酒店里随手翻阅报章,看到沙坡尾即将重建的新闻,第一次听说了这个地方。那时的沙坡尾还没有变身文艺区,翻开旅游地图根本找不到这个地方,德士司机不明白我要寻找什么,边走边问寻寻觅觅,终于来到避风坞的岸边,远远闻到那股味道,我知道来对了。

岸边小店林立风情各异,远处新建的高楼傲然耸立,水上停着几艘供游客拍照的小船,营造渔港风情。沙坡尾以海洋文化创意港的定位重新登场,之前拍下的脏乱画面已成为历史记录,空气中的腥臭无法捕捉,那么鲜明又那么遥远。

翻新过的老巷子仍弥漫着化不开的岁月感,往内探索,仍是本来的住家面貌。门上贴着春联,门边摆着日常物品,三几个老人家搬出小凳子坐在门口喝茶纳凉,与街坊闲话家常,巷弄间回荡着浓浓闽南乡音,自成一个世界。

然而要想对沙坡尾有更完整的认识,建议多留点时间,绕着避风坞逛一大圈。把艺术西区留在最后,从另一端的民族路与大学路交接处逛起。坐车的话,告诉司机在大学路3号的厦港酒家下车。数十年历史的老字号,见证过沙坡尾的渔港岁月,今天依然是显著地标,展现厦门经典老味道。

潮味十足的各个角落,很适合拍照,吸引眼球的巨型脚踏车装置艺术,艺术字体的“沙坡尾”三字,处处都是自拍互拍的各种姿势。店家也各自发挥巧思,路过时突然跳出醒目字眼:“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无法不驻足多看一眼。掏出手机,旁边的墙面已经猜到了你的心思,特别设计了一张秋千椅供路人拍照,上面写着“我感激遇见你的那一天”。

戏台是朝宗宫的一部分,连同旁边的接官亭石牌坊,都是沙坡尾的重要地标。

中埔头的老巷子已经过美化,仍能一窥本来面貌。

文创区潮味十足

今天上了德士再说要去沙坡尾,直接就会把你载到艺术西区。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艺新区,商店与人潮最密集的部分,周末下午有创意市集,时尚族群的人气热点。

暮色中回到避风坞,活力洋溢的周末夜才刚刚开始。对岸的艺术西区展现沙坡尾的年轻面貌,就像新加坡河畔的旧货仓一样,老厂房活化改造,新颖有趣的创意店家纷纷入驻,呼应“海洋文化创意港”定位。

酒家位于一个转角,左右两边逛下去都有不少个性小店与特色餐饮。往民族路方向走去有一家不辍旧物馆,店内摆满了各种旧时物品,老行李箱、旧门牌、收音机、时钟、电话、雕花木窗……点点滴滴铺设怀旧心情。

有故事的接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