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被的裁剪衔接以缝纫机和手工并用,纵横的车法还算操作简单,而那张椭圆形的小地毯就更具挑战性了。
地毯由八种颜色组成
母亲的小地毯共用上八种颜色:黑、白、红、橙、蓝、绿、灰及褐色,每一片布料折成三角形接龙,形同锯齿状,数一数共绕了17圈之多,颜色的分布也和百衲被一样匀称,地毯背后则以白麻布垫底,一圈又一圈的针线行脚一目了然。地毯约1公分厚,吸水功能不在话下,唯独清洗后晒干挺费时的。
在相对不利的客观环境下,纵观上一代妇女的各类制成品,不论是厨艺、手艺或其他技能,不难发现当中有许多表现出色的佼佼者,也许生不逢时,才华被埋没,一些手艺也失传了!
有趣的是,发现母亲这张百衲被用上不少中年妇女穿着的布料图款,却也巧妙安插多片红色及粉色作均衡搭配,不知是刻意还是巧合?无论如何,效果极佳,整张百衲被看起来不那么暗淡,反而更艳丽亮眼。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片花布的尺码和排列,相当整齐划一,无可挑剔。
一转眼母亲往生两年了,而我收藏了30余年的百衲被及小地毯,居然不曾这样仔细地端详和触摸过!殊不知母亲当年密密缝缝花了眼,费煞心思白了头,而今睹物思人,情难却啊!
感谢母亲的厚爱。其实,之前已用过另一张百衲被和小地毯了,但都已破旧,如今搁置在储藏室里不舍丢弃。百衲被的质感热天凉快,冷天温暖,内人原本想接着用这第二套,却被我无情地劝阻了。毕竟岁月不饶人,仅剩的被毯一旦旧了脏了,母亲到时的精神和视力,恐怕难以再复制一套了。
仔细端详母亲这张百衲被,果然名副其实。百衲被是由110片小花布块裁剪衔接而成,并以一张大棉花布作撑底缝制成边,布料则以凉快的绸缎质地为主。依稀记得,母亲工余裁剪,总会收集各种剩余的布碎备用,她甚至会和邻居互相交换布碎,以增加被毯的图案类别。
母亲亲手缝制的百衲被长约1.7米,宽1.2米,小地毯则有50x70公分,呈椭圆形,颜色鲜艳吸睛。这是当年我结婚时母亲送的,打从一开始我就不舍得用,这一藏就是35载。
为子女缝制百衲被,或当作婚娶赠礼,在上一代相当普遍。那年代的妇女多以操持家务为重,出外打工帮补家用的也为数不少,虽然家境不宽裕,但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台手摇式或脚踏式缝纫机,以解决一家大小衣食住行中,缝缝补补的那一块。女人家懂得针线活,被视为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