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题书的墓志铭是为骆文京所作。根据1947年4月6日《南洋商报》报道,原籍惠安的骆文京是槟城闻侨骆清泉的父亲,于3月28日逝世,享年70岁,于4月6日出殡。新闻报道虽未提及其安葬之地,但言及骆家的社会地位与葬仪的隆重:“因文京先生为人和蔼仁厚可风,又以哲嗣清泉君平素急公好义,交游甚广,故侨界名流,及三民、明德、华侨等校师生,前往执绋者,为数不下二千人,素车白马,极尽生荣死哀云。”

骆文京墓所在的坟区大多是二战后的墓葬,联合福建公塚对于墓地的管理日渐规范,墓地的规格大小较为统一,大多数家庭按照传统制式立塚,根据不同财力订制墓构件。骆清泉为父亲所立的墓,反映出他的现代观念与艺术见解,虽然整座墓素朴无华,却因徐悲鸿与崔大地的书法题刻而独树一帜,不仅纪念这位南来落地生根的惠安人,亦铭记着骆家与两位艺术大师之间的情谊。

徐悲鸿题书的墓志铭如下:“骆公讳文京,字国畿,闽之惠安人也,早岁履斯土,忍苦耐劳,手成家业,宅心仁厚,有长者风,同侨咸敬爱之,卒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廿八日,享寿七十,子清泉、清渠、本初。孙新民、觉民、三民等,既葬公于此,乃勒石誌焉。 中华民国卅六年四月 日 徐悲鸿拜书。”(标点为笔者添加)全文98个字,记录墓主的名讳与原籍、卒日与享寿、子孙名等信息,赞颂其南来奋斗的一生与社会影响力。这块墓碑选用抛光青石,以精湛的雕工刻下徐悲鸿苍劲有力的字迹,历经77年的炎阳曝晒清晰如初。

槟城留存大量华人公塚、私塚与家塚,其中联合福建公塚就有五处坟场,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清明期间穿行坟山,在峇都眼东偶见一座样式新颖的墓葬,细看墓碑上竟是中国艺术大师徐悲鸿(1895-1953)题书的墓志铭,墓碑两侧的对联为新马第一代书法家崔大地(1903-1974)题写。徐悲鸿在新马的事迹是本地艺文界津津乐道的一段往事,因为艺术创作得到侨众的欣赏,加上安逸的生活环境,正值壮年的徐悲鸿创作出大量艺术作品,这幅墓志铭见证他在南洋结下的深情厚谊。

骆文京坟冢样式新颖

烈日下举目四望,漫山遍野的墓葬中,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家族往事与文化遗珍?偶拾起这些散落的历史碎片,拼凑华人南来落地生根的生生世世,一代代人勉力传承华族文化的精彩。

两侧的对联为崔大地所题,上联为“此地山明水秀”,下联为“福人子孝孙贤”,题写于“辛卯春月”(1951年),落款为“大地拜书”及其印章,选用抛光麻石,以阴刻浅雕呈现。从题书的年月推测,此副对联为骆清泉请崔大地所书,增设于墓碑两侧,采用不同的石材、板材厚度与雕刻工艺,两位大师的书法交相辉映,可见骆清泉的一番孝思与巧思。

1941年1月徐悲鸿前往槟城,由黄曼士引荐给骆清泉,两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徐悲鸿先是住在南国旅社,后搬到极乐寺。在骆清泉的运筹帷幄之下,3月29日至4月7日在槟城惠安公会举办画展,盛况空前,售画筹得万余元,义捐给梹华筹赈会以支持中国抗日。

骆文京的坟冢相信是其子骆清泉(1907-1966)所立,在当年属于相当新颖的样式。采用长方形为几何单元,做出梯级般的平台,正面为两层,两侧为三层,巧妙地将墓环、墓桌与墓埕结合为一体,表面采用洗石子做法,墓龟依照传统覆以黄土,石雕墓碑以墓志铭代替传统格式,墓碑两侧辅以石雕对联。

徐悲鸿骆清泉相交甚笃

1941年徐悲鸿(后排中)在槟城与骆清泉(后排左)合影。(互联网)

徐悲鸿不仅欣赏骆清泉的豪爽为人,亦赞赏其在金石书法上的造诣,两人相交甚笃。徐悲鸿为骆清泉作画题书甚多,即使是返回中国后,两人依然书信往来。不难理解,骆清泉请远在北平的挚友为其父题写墓志铭,墨宝不远万里而来,槟城有着技艺高超的石匠,极好地还原了大师之作。

谈起徐悲鸿在南洋的交游,总会提到他将黄曼士视为“平生第一知己”,当年亦有雅称“南黄北骆”,“南黄”指的是星洲黄孟圭与曼士兄弟,“北骆”指的是槟城骆清泉。作为槟城闻侨的骆清泉,并非以财力为人所称道,而是闻名于对文化、艺术、教育的贡献,他于1952年创办槟城艺术协会,担任主席直至1966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