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镬耳屋”的山墙常见于中国华南地区。(作者提供)

岁末,外子和我走了一趟很不一样的旅程。

古人说:国家修史,知其兴衰;地方修志,知其沿革;家族修谱建祠,知其根源。宗祠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是家族教育子孙后代立志成才的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族姓的产生、发展,以及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更可以激励后辈奋发图强。

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镬耳屋”——奥美加形的山墙。(作者提供)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去年初我便开始计划一次三代行,几经折腾才找到一个共同时间可以成行。出行前,我还准备一份 “认识中国” 资料放在手机群组,让孙子们熟记,然后在旅巴行驶时进行考核,才不枉此行!

此外,公祠还举办儿童开学开笔礼、书画比赛、棋艺比赛、戏曲展演、亲子阅读比赛等等,营造团结互动、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也增强族群的凝聚力。

作者一家三代到中国广东顺德和南海探寻家族的来源,开启一段别样的旅程。除了亲临先辈的故居,也体验其人文风情和建筑特色,并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款待。这一趟寻根之旅收获丰富,满载而归。

公祠门口的功名石,表扬科举高中族人。(作者提供)
公祠墙壁挂满长联和书画。(作者提供)

从“负债村”到“富裕村”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不及进入村子游览,只好留点遗憾,找个借口下次再来。我们只去了附近正在修建的冯氏大宗祠拍照留影,看到雕栏画栋建筑,屋檐处处有花鸟虫鱼的镌刻镂雕。建峻之后,肯定又是一件艺术巨作。冯书记送给我们几本书:《善治龙津》《龙津文化通鉴》《龙津古训》和《今日中国》等读物。

何氏14世祖开始定居羊额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根在此,但父母的根在广东。当年,他们的国家贫弱,为了生活,他们奔向狮城。落地之后,他们仍心系祖国。自己省吃俭用,却长年累月地汇钱给家乡亲人。逢年过节日,他们除了寄钱外,还有一大箱的米、罐头、油、糖、面粉、布匹、毛巾等等,托水客(在船上工作的海员)带回乡。

跨过门槛,我们进入宽阔的天井。这里有两个天井,三个厅堂。第一厅堂是活动场所,第二是神龛,祖先牌位置于正中,有香炉和祭品。我们由最长者焚香,率领全体向祖先三鞠躬。第三厅是陈列室,展示世系表、著名族人生平事迹和书画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清嘉庆年间何惠群进士的殿试考卷复印本,用毛笔字写成的长篇论文,非常珍贵。天井两侧是有盖走廊,走廊墙壁嵌有石碑刻上公祠修建和重建历史,有对联,有祖训。

进入屋子,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看到在厅堂的褪色照片,镶在大小不一的相框里,又高又低地悬挂着,也挂上岁月的痕迹:那里有曾祖父母、祖父母、新马泰各地亲人的毕业照、结婚照和全家福。那年代,已移居到外的亲人都爱寄照片回乡,亲人也非常珍惜地把照片高挂满墙。通过照片,他们知道自己的家族正日渐壮大,并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了。

老屋厅内斑驳的墙壁仍挂满海外亲人的毕业照、结婚照和全家照。(作者提供)

可喜的是,孙子们看着碑文和照片,提出不少疑问;各自用手机拍下文字说明,然后倾心聆听爷爷或爸爸的解释。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要知道自己是属于第几代?

龙津文化中心的长墙上有幅瓷砖制成的腾冲八景画。
中堂神龛摆置祖先牌位供后人祭祀。(作者提供)

何氏始祖源自庐江,子孙繁衍数百代,到明代洪武年间,14世祖才定居羊额,成为羊额何氏开族之祖。羊额是鱼米之乡,文风蔚然,先后出现数十名进士、举人和贡生。明清时期,这里有108个大小宗祠。但经过风雨洗礼,现存两所,月池何公祠就是其一。

老屋内有三间房,中间是厅堂,两侧是寝室。三间房前是天井,天井两边的有间小屋叫“廊”,前后还有小花园和池塘。家翁兄弟去南洋后,屋子留给另一兄长和家人住,如今他的第二代已经搬进自己的公寓,屋子空置着。

在龙津村受到热情接待

来到大门口,我们看到左右两边有两个四方石墩,叫做“功名石”,上面竖立旗杆。根据习俗,当有族人科举考中,宗祠就把他的名字刻在石上,以示表扬和庆贺。

从初中开始,身为老大的我就负责帮父母写家书,熟记他们家乡的住址,也感染到他们那种爱家的情怀。

顺德传统民居“镬耳屋”

没想到车子抵达村口龙津村文化中心停车场,有两位职员前来接待,我们都很吃惊。原来梁先生事前通告他们,说有新加坡人要来看先辈故乡。顷刻,前龙津村党委书记冯耀泉也到了。他听到有同姓外宾到来,特地前来打招呼,真是太给面子。这是惊喜,也是意外的收获!

一个孙子发现有关“羊额烧鹅”展示牌,大家立刻趋前看,原来烧鹅是从羊额开始,历经百年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 羊额人何崇光上京赶考,带上烧鹅随行随食,在文人中传为佳话,羊额烧鹅自此名声远播。20世纪20至40年代年间,羊额烧鹅已闻名省内外港澳及东南亚。当天午餐,我们尝到皮脆肉滑幽香的烧鹅,果然名不虚传啊!

此公祠建于清初,原已破落。在2006年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地方政府牵头资助,集合乡贤的乐捐,重修至今日的规模。

不一样,是因为这次是携同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女三代同行,到广东顺德和南海,去追寻探讨家族的祖先和来源,可说是寻根之旅。

不一样,是因为往日我们都是和一群退休朋友出游,去寻幽探胜,看山看海;去访古迹,认识历史和文化。

第二站,我们去先父家乡——南海龙津村,现已改名佛山禅城南庄龙津村。先父在70年代初去世后不久,他在龙津居住的唯一妹妹也辞世了。自此我和龙津就断了联系,但脑海里还有这个村名。我告诉顺德老友梁先生,仅想带子孙去那里绕一圈,拍几张照,告慰天上的父亲。

即将竣工的冯氏大宗祠满是雕栏画栋,气势恢弘。(作者提供)

我们在历史展厅逐一观看龙津村的发展经过,才知道眼前的冯书记在这里深耕细作和善治20余年。他以“法治、德治、自治”为宗旨,把1998年欠下4亿多的“负债村”,逆袭成为如今村集体合同总收入一亿多的“富裕村”;从环境脏乱、管理落后的“后进村”,蝶变成今日的“先进村”。这一切蜕变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表彰。今日的龙津,尚义崇文、重商宜居,经济指数、环境指数和文化指数不断攀升,可喜可贺!

我们第一站走访顺德市伦教街道羊额村的月池何公祠。家翁在羊额出生成长,还有栋老屋留在那里。他14岁就漂洋过海到马国,辗转来到新加坡,落地生根。

走出公祠,进入小巷,不到10分钟,就来到家翁和其兄合购的屋子。看到这栋百年老屋,大家都很感到新奇。那是当时顺德的传统民居,叫做“镬耳屋”,因为它的山墙是类似希腊字母Ω奥美加形,状似镬耳,用青砖、石柱和石板砌成,有防火、防热和通风等性能。这种山墙常见于中国华南地区。

砖墙上也张贴公祠近年来的活动照片和说明。今日的公祠,是新文化文明实践站和文化传习所。开展各种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和冬至,还保留祭祖分烧肉的习俗。据说现在每次祭祖须分派700多份烧肉。

带着遗憾,我们完成了寻根之旅。一家三代收获丰富,满载而归!

羊额烧鹅传百年

何惠群进士的殿试考卷。

我深深了解他们的祖国,也有中华情结,是因为我在华校念书,读过中国历史和热爱中国文学。但我的第二代虽读高华,只略懂中国史;第三代的华文学习止于中四,没有中国历史概念;加上受到西方传媒的影响,似乎全盘西化了。他们以为今日中国仍是个落后的甘榜,绝不是他们去旅游的首选。

冯书记带我们参观龙津文化中心的五层楼建筑,美轮美奂。内有多用途大礼堂、图书馆、活动室、课室和历史展厅。二楼长廊两壁有瓷砖制成的画,入画的有著名的腾冲八景和当地的历代名人诗词与书法,宏伟典雅,充满人文气息。

屋檐处处有花鸟虫鱼的镌刻镂雕。(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