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的天空飘着一颗纯净的心。”这一句,无需改,用来结尾很是精彩。

才发现“流浪”二字实在好用,说白了不过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除了造宫殿、修河道,他还下令建寺庙,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大昭寺。该寺建于一片沼泽地上,据说当时是用白羊来驮土填埋湖沼的,藏语羊为“惹”,土为“萨”,建成后的寺庙因故得名“惹萨”。这个用来供奉释伽牟尼等身像的寺庙后来更名为大昭寺,“昭”为藏语译音,意为“佛”。大昭寺建成后,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绕着大昭寺转经,日久之后形成东西南北多边形街道环,称作“八廓”街,意为“中转经道”。随着外来朝拜者的不断增加,旅店、餐馆、商店等陆续沿街出现,一个繁华的都市逐渐形成。“惹萨”也就成为这个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城市最初的名称,“逻些”为“惹萨”的音译,后来被“拉萨”所替代并沿用至今。“拉萨”意为“佛地”或“圣地”。

拍照,不停地拍,各个角度,各种姿势。来一趟拉萨不容易,多一张照片多一份回忆。

漫步八廓街

入藏的路上,他的诗句不时浮现脑海,如果说是被他的诗引领着来到了拉萨也不为过。此刻,不能进入布达拉宫的我,就安下心来,且跟随他的脚步“流浪拉萨街头”吧。

传说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所建,但这显然只是后人的美好想象,因早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布达拉宫已开始修建。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他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这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命名,称其为“布达拉宫”。由此可见,该建筑的最初用途当是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常住道场。当时的布达拉宫有大小房屋1000间,但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遭遇雷火烧毁了一部分,后来在吐蕃王朝灭亡(公元877年)之时,宫殿几乎全部被毁,仅留下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此后,随着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日喀则的萨迦,布达拉宫愈加破败不堪。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结束了西藏分裂的局面,确立了格鲁派(俗称“黄教”)在藏传佛教中的优势统治地位,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拉萨再度成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1645年,他下令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竣工,是为白宫。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布达拉宫。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各类重大宗教仪式及政治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五世达赖去世之后,为安放其灵塔,主管宫廷的桑结嘉措继续扩建宫殿,由此形成红宫。红宫处于布达拉宫中心位置,也是宫内最高的建筑。后来,十三世达赖喇嘛又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及扩建,方形成今日之规模。1959年,十四世达赖喇嘛离开西藏之后,布达拉宫不再是政治活动的场所,但其宗教功能依旧得以保留。

萦绕心头的那个疑问,终于有了答案。

他的真实身份是六世达赖喇嘛,他曾是“雪域最大的王”,但他只想成为“世间最美的情郎”,这个留下66首诗作的“情僧”在世间仅仅停留了不足24个春秋,但他留下的诗作至今仍令世人沉醉甚至癫狂。

红山脚下身着藏服的男女。(齐亚蓉摄)

那一晚,我枕着布达拉宫入眠。

来到拉萨,哪个不愿入宝殿一饱眼福呢?

由林拉(林芝至拉萨)高速抵达拉萨的时候,已是我们进入藏区的一个多星期之后了——“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已被揭开,但内心的兴奋还是难以自抑。

刚刚启程之时,小弟就开始动手网购布达拉宫入门票,但被告知只能在一个星期前预购。到了我们可以购票的那日,小弟第一时间打开手机,但还是慢了一步,2300张入门票秒售罄。只能感叹伫立于世界屋脊上的这座宝殿实在太过热门(旺季),一票难求又会令多少远道而来的游客抱憾而归!

也因此,当我们的车子在临近傍晚时分驶入拉萨市区,当布达拉宫的雄姿隐隐映入眼帘之际,我的双目不但穿越了历史的长廊,也穿透了白宫和红宫的外墙。

游人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眼前满是身着藏服的汉族青年男女,如果年轻十几二十岁,我应该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漫步八廓街。(齐亚蓉摄)

“欢迎来到拉萨!”康巴汉子的眼里满是真诚。接过哈达的那一瞬,我内心的感动无与伦比。戴着洁白的哈达,我们跟随扎西走进田村石锅藏香鸡八廓街店,一声又一声“扎西德勒”飘过我的头顶,我的心化成一朵白云,飘向拉萨的天空。

自八廓街前往布达拉宫近半个小时路程,一路上,总觉得有个熟悉的身影在眼前晃动。没错,就那个“流浪在拉萨街头”的仓央嘉措。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此话绝对经得起考证。但如前所述,松赞干布在迁都拉萨之初,最先开始修筑的其实是布达拉宫。

好在临行前早已做足了功课,加上小弟绘声绘色的描述,对于布达拉宫的历史沿革、建筑概况、宫内珍藏等早已了然于心,不能入内亲眼目睹的遗憾也就不那么令人心绪难安。

“不能进布达拉宫,在外面看看也行。”只能这样安慰小弟,也是安慰我自己。

信步来到马路对面的布达拉宫广场,完整的布达拉就在眼前,宏伟或者雄伟,都很贴切。偌大的广场上,我快速移动着脚步,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拍着拍着,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朵盛开的雪莲:居中的红宫是花蕊,四周的白宫是花瓣,千年不败,仅此一朵。

拍够了,信步来到马路对面的布达拉宫广场,完整的布达拉就在眼前,宏伟或者雄伟,都很贴切。偌大的广场上,我快速移动着脚步,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拍着拍着,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朵盛开的雪莲:居中的红宫是花蕊,四周的白宫是花瓣,千年不败,仅此一朵。

次日晨起简单早餐之后,我们边观赏街景边徒步前往八廓街跟小弟的一位朋友会面,这位叫做扎西的康巴汉子在附近开了一家店,专售各种土特产。他早已约好要给我们献哈达,然后请我们品尝道地的当地美食——石锅藏香鸡。

拉萨城里的艺术宝殿

当我们来到大昭寺门前,一个身着藏服的汉家女子出现在我的眼前,她的年纪也就十七八,跟文成公主入藏时相若,那姣好的面容在艳丽的服饰衬托下格外动人,她双手合十,虔诚祈祷。在她的身旁,几个上了年纪的藏胞匍匐在地,念念有词。受到他们的感染,我也合掌胸前,微闭双眼,浑然忘我中,一行热泪悄然滑落。

郑钧的《回到拉萨》自远处飘来,我也跟着哼起来,但歌词小有改动:“来到拉萨,来到了布达拉……”

饱餐一顿之后,我们跟扎西道别,汇入八廓街的人流之中。被藏民称作“圣路”的八廓街是拉萨最古老的一条街道,最初只是绕着大昭寺的转经道,如今既是转经道,又是一条充满民族特色的购物长廊。这片由一栋栋石砌的藏式矮楼组成的旧城区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生活气息,大都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地面铺就的人工石板替代了原本的黄泥地,既干净整洁又不失古朴。石板道上人流不绝,但无处不在的宁静感真真切切。

位于拉萨河北岸的这个藏传佛教圣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魅力之大几乎无人能够抵挡:去一趟西藏,看一眼布达拉宫,走一趟八廓街,成为很多人此生的一大愿望。

不由想起了文成公主,其实入藏之前就一直在想她。最早得知她的故事在中学课本里,那时只觉得这个汉家女子为了家国利益远嫁异域既神圣且浪漫,入藏后方知她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如何的不易。虽然我们行经的路线不同,方式更不可同日而语,但目的地同为拉萨,且都可用千里迢迢来形容。然而,我的拉萨之旅仅仅为了观光,文成公主则把她自己及她所带来的一切尽皆留在了雪域高原。这个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化身的秦地女子,她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从她奠基修建的小昭寺的大门朝向长安的方向即可得知,但她自从踏足这片土地就未曾离开,长长的39年间(公元641-680),除了民族大义跟宗教信仰,支撑她的到底还有什么?想到这里,我的脚步不由越来越慢,越来越慢。

远观布达拉宫

买不到入门票

不得不追溯至1300多年前,也就是圣城拉萨初具雏形的时候。那是公元632年,13岁即被拥立为赞普(吐蕃尊长称号)的松赞干布在兼并邻近各部落之后,即借神谕越过雅鲁藏布江,从山南雅砻迁都至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

扎西的店在一个花木葱茏的小院里,店内墙上挂满各类色彩鲜艳的小饰物,充满喜庆祥和之感。

那天的大昭寺、小昭寺因故不对外开放,但没有对我造成丝毫影响,漫步八廓街的我,仿佛看到文成公主正从身边经过,她的眼里映着洁白的雪山,映着宁静的湖泊,映着整个雪域高原。

迁都之初,松赞干布即招来工匠,在据说是被神青睐的红山之巅大兴土木,这就是布达拉宫的雏形。

由一座庙到一座城

相信每一位长途跋涉来到拉萨的游客都不是一时冲动说来就来,尤其久居海外的我们。就我自己而言,早在十多年前即蠢蠢欲动,但总因各种主客观因素难以成行。这次如果不是曾两次到过拉萨的小弟安排行程并全程陪伴,我可能依然跟拉萨无缘。

布达拉宫的所有宫殿、佛堂及走廊的墙壁上都绘满了壁画,周围还有各种浮雕。这些壁画和雕塑大多色彩鲜明,题材包含高原风景、历史传说、佛教故事及建造布达拉宫的场面等,历史、艺术价值之高不言而喻。此外,宫内还收藏了大量文物珍宝,包括近万幅各式唐卡(佛教卷轴画)及数万计各类佛像(金质、银质、玉石、木雕、泥塑等),再加上明清皇帝的赦书、印玺及各界赠送的印鉴、礼品、匾额和经卷,还有宫中自用的典籍、法器及供器等,布达拉宫可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宝殿,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无论如何,还是先赶去红山脚下凑凑热闹——不能入宝殿,尽量靠近一点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