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冷面的讲究
老苏州还喜欢用糟卤拌冷面,别有风味。
做冷面是需要一点技术的。冷面分“干蒸派”和“湿煮派”,前者,生面须抖松后放进大蒸笼里蒸过,再下锅煮熟,然后吹凉待用。先蒸后煮的冷面可较长时间保持它的利爽口感,富有弹性。后者省却蒸的工序,生面直接下锅煮熟后再吹凉待用。这倒不是偷懒,而由顾客喜好所决定,年轻人喜欢吃一个爽劲,中老年客人则认为后者软中带韧,更能吸收调味汁。不过,“湿煮派”冷面保存时间稍短,一般家庭都采用湿煮法。
冷面好不好吃,调料也是关键。调料的勾兑必须认真对待,酱油、米醋、花生酱、辣油,一个都不能少。酱油可用一般生抽,六月鲜,道道鲜也行,苏州虾子酱油更好,新加坡出产的油鸡饭专用酱油甜度高,不能用。但任何酱油都要兑适量的水,见滚就出锅冷却,久煮会有“酱扑气”。米醋以镇江香醋最宜,山西老陈醋太冲太浓,稍许放点白糖,味道更佳。花生酱也要兑点白开水拌匀,国产的比较便宜,不过有人认为进口货更加安全,我选美国产的带颗粒的那种。
好在上海这座城市历来是贴心贴肺的,吃食方面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比如骨灰级的酸梅汤,怀旧风格的简装冰砖,时尚一路的水果冰沙,还有哈根达斯——我真不愿意提及它,老派一点的上海人家到了这一天还要吃响油鳝糊或绿豆芽炒鳝丝——小暑黄鳝赛人参嘛。对了,还要吃赤豆糖粥和焐熟塘藕,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冷面。
对于冷面来说,在所有的错误中,用老抽和白醋拌冷面是最最不可原谅的!
跟北京人吃打卤面一样,冷面的浇头也可看出食客的品性与文化背景。在有点名气的饮食店,各式浇头油光锃亮地堆在长方形的搪瓷盘里,鳝丝、辣酱、青椒肉丝、素什锦、蚝油双菇、红烧大排等,都是冷面的黄金搭配。也有人喜欢焖肉,我觉得不妥,冷面里有醋有酱油有辣油有花生酱,焖肉受到调料的渗透,很难保持冰清玉洁的风致,食客也就体味不到焖肉的本来味道。
从小暑开始,夏季正式登场了。近年来地球越来越发昏,35度以上的天气见怪不怪,而且北方居然比南方还要热。土豪可以去海南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度假,再想跑远点,有南极和北冰洋可供一冻。工薪阶层没办法,每天一早还是要打起精神去轧地铁。车厢里一股肉格气,美女衣裳又穿得少,你得管牢自己的一双眼睛一双手,这日子,真真难过。
做冷面的面与阳春面相似,但以小阔面为佳,不宜太粗。有些店家请制面工厂定做,10斤面粉加1斤鸡蛋,是谓鸡蛋冷面,看上去金灿灿的,吃口较为松软。我有一做冷面的朋友则想到用咸鸭蛋的蛋清打进面粉里,味道据说更佳。现在咸蛋黄是无所不用的神食材,不过许多人都在想:咸鸭蛋的蛋清都去哪里了?据说是当厨余垃圾处理掉了,真要如此,做成面条倒是相当环保的。
冷面宜拌素浇
在所有的冷面浇头中,有一样食材万万不可少,这就是素面素心的绿豆芽。她是冷面的情人,不离不弃几十年了。吃冷面如果少了绿豆芽,其严重性不亚于吃炸猪排少了辣酱油。绿豆芽摘净,沸水里一焯,凉水里一过,挟一撮在冷面上面,入口时夸夸作响,那个爽劲无以伦比。资深吃货可以不加鳝丝不加双菇,但不能不加绿豆芽。再补充一句:千万不能以黄豆芽李代桃僵啊!
我以为,冷面宜拌素浇,蚝油双菇、面筋木耳、素三丝,清清爽爽。我用茭白、青椒、吴江大头菜做素三丝,出锅后再用麻油一浇,拌冷面一流,过粥吃也极好。
上海的冷面与东北的朝鲜冷面不是同路人,北方是过水冷面,拌来吃,或沉泡在冰冰冷的汤里,吃口比较滑爽,但一碗落肚似乎有晃晃荡荡的感觉。还有韩国的豆浆冷面、泡菜冷面,日本的荞麦冷面、抹茶冷面等等,吃过才知道也就这么回事,上了当也不大肯明说。上海的冷面是干拌路数,讲究一个劲道。只有上海的冷面,干脆利落地诠释了冷面的定义。
小暑来了,恼人的梅雨季也快结束了,魔都一夜之间进入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天地。三只糟鸡爪,一碟糟毛豆,一瓶冰啤酒,一盆绿豆芽冷面,吃饱了睡个午觉。醒来吃半只冰西瓜,看电视《风味人间》,没有冷面,那是不可饶恕的失误!
老上海有一个经验,凡是门口排队的店家,就是群众认可的放心店。生意好,食材就新鲜,吃口自然不差。如果生意清淡,店堂里小猫三五只,一砣蜡黄的冷面堆在那里,见了未免犯嘀咕:这货不会是昨夜卖剩的吧!
计划经济时代,夏天一到,饮食店就会特别设置一个“非请莫入”的冷面间,内有摇头风扇从早到夜一刻不停地吹,四周钉有碧绿的纱窗,保持通风,也可防止蚊蝇犯上作乱。冷面间里的阿姨手脚麻利,像变戏法一样地操作。她戴着洁白的大口罩,露出明亮的双目,乌黑的鬓发仔细抿上去,用几只黑漆乌亮的发夹夹得服服帖帖,软边帽檐一压,叫人看了舒服、放心。店门口的霓虹灯一闪一闪极具挑逗性:花色冷面。路人见了满口生津。
(本文小标为编者所加)
上海女人在家经常做冷面,与包馄饨一样,也是相当考验主妇执爨(音cuàn)功力的。
在所有的冷面浇头中,有一样食材万万不可少,这就是素面素心的绿豆芽。她是冷面的情人,不离不弃几十年了。
没有冷面,上海人的夏天怎么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