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进入后工业时代,物质大大丰富,青团、粽子、月饼、汤团、八宝饭,一年四季随便吃,站在雪山上身穿羽绒服高举冰淇淋的话,拍成小视频就稳赚流量啦。不过在珍惜手作的当下,我还是要拿粽子说几句。
我妈妈是包粽子高手,枕头粽、三角粽、小脚粽都不在话下,再窄再短的粽叶也能拼得严丝密缝。她包的粽子摔不破,煮不散,吃起来特别香。忙里偷闲,还会包几只袖珍粽子,穿作一串小铃铛,煮熟后供我玩。后来我也学会了包三角粽和枕头粽,但小脚粽一直没学会。小脚粽因形似旧时妇女的小脚而得名,不用绳子,全靠一枚粗针带着粽叶尖尖巧妙穿插,苏北女人专擅此法,坚实挺刮。
粽子飘香邻里亲
小时候不知道御膳房是怎么回事,只对大人包粽子感兴趣,趁机抽几张粽叶(一定要细细长长、靠近叶柄处有一个月牙形缺口的芦苇叶而不是如今常见的箬竹叶),卷成哨子,边走边吹,声音清冽尖锐。如果五六个小伙伴一起发飙,此伏彼起,杂乱无章,弄堂里就热闹了。邻家小哥哥做成大号的,声音洪亮,传播更远,恍然有小螺号哒哒吹的意思啦。
包粽子是温馨的弄堂风情,大妈们围坐在天井里,从铅桶里抽出两三片粽叶,并排兜拢,抓一把米,塞一块肉,牙齿咬住麻绳一头,以绕指柔将粽子扎紧,还不耽误说说笑笑,这种场景永远铭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下一代再下一代,他们如果想引爆“碳水炸弹”的话,就在网上下单。
汕头的烹饪大师老钟叔送我双色粽球,半甜半咸。甜有红枣、莲心、栗子、桂圆肉,咸有火腿、腊肠、香菇、虾干、鲍鱼、咸蛋黄。泾渭分明,互不串味。朋友唐老师送我一只广西金字塔粽子,糯米中加了绿豆、赤豆、芸豆、鹰嘴豆、栗子、枣子、薏米仁及腊肉、香菇和虾干,粽子界的航母,吃了三天!
会老堂是一处明代的老宅,由邢姐整饬后改建成一处私家花园,可雅集,可品茗,可观鱼,可拍曲,也演过昆剧和评弹,上海的一些文人雅士多有光顾,印象美好。既然会老堂具有精品酒店的功能,平日里邢姐也会下厨素手做羹汤,以苏州风味美食招待亲友食客。我曾经在此吃过清炒三虾(虾仁、虾脑、虾子),吃过红烧河鳗,还吃过农家柴灶烧的咸肉菜饭。邢姐特意告诉我:“那是隔壁人家的好婆用桔子树的树枝引火的噢!”
三角粽是甜食,有豆沙粽、赤豆粽、红枣粽、栗子蜜枣粽等。我喜欢吃赤豆粽,赤豆略硬味道更香,白米受到赤豆的晕染,美丽如瓷器中的釉里红。豆板粽吃的是时令,新鲜蚕豆剥皮去壳,与糯米拌匀,少放一点盐增加粘性,剥开后有豆香,蘸糖吃别具风味。前客堂老李,正宗老克勒,吃肉粽蘸绵白糖,据说不输蜜汁火方。邻家小妹冷吃白米粽,用牛排刀切作四五片,玫瑰酱一浇,配一杯清咖,小资情调。碱水粽是宁波阿娘的专利,用晒干的毛笋壳代替粽叶,毛笋壳布满不规则的黑色圆点,像老扇骨上的梅鹿、凤眼,古典即时尚。在碱水的作用下,糯米色呈微黄,煮熟后接近半透明,像块老蜜蜡。碱水粽经得起放,淡吃更有味,蘸糖被阿娘视为浪费。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凡煮粽子,一定要用稻柴灰淋汁煮,也有用少量石灰煮的,可保持粽叶的青绿色泽和特殊清香。在有些地方也叫“灰水粽”。
上海弄堂人家包粽子,要分送左邻右舍,所以一包就是上百只。当然,明后天也会收到邻居家的粽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邻里关系就在粽子飘香的气氛中得到深化。妈妈用不同颜色的线绳给肉粽做记认,红绳包的送亲戚、邻居,肉大,白绳包的自己吃,肉小。
邢姐一听拍手称好。不出一周,四大才子粽新鲜出炉:苏州肉粽、咸蛋黄粽、蜜枣板栗粽、白米赤豆粽。红黄丝线,箬叶碧绿,只只饱满扎实,装在竹丝提篮里,上面贴了一张白描,四大才子活龙活现。剥开来一吃,果真是姑苏风味,浓浓人情!
甜咸粽子吃法多
为何将四大才子牵联进来?喏,会老堂嘛,第一任主人王鏊不正是唐伯虎他们哥几位的老师吗?老师在此隐居,学生再牛,也得经常来此请安问学。若设正巧碰到端午,大家在一起吃只粽子,喝杯雄黄酒,吟诵几段端午诗文,也是情理之中的美事呀。所以四大才子粽还是有出处的,再说呢,“四大才子”与上海话中的“四大馋主”读音是一样的。经常供人民群众充当笑料的唐、祝、文、周,既是风流才子,也应该是脍不厌细,食不厌精的馋主呀!
粽子穿越时空而来,有多种形态、多种味道,还有美丽的传说,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小姐姐,都与粽子发生关联,纪念屈原的理由最硬。小黄鸭不也在短视频里说了嘛:屈原比其他诗人更伟大,有了他,我们才能吃上粽子。
据说乾隆皇帝是个粽子控,有一年端午节他着令御膳房做了一大批粽子,在供桌上堆成一座小山。善拍马屁者数了一下,共有1276个。他一个人肚量有限,胡须一捻分赏后宫、内侍和大臣,皇恩浩荡,一场毛毛雨。
每年端午节,邢姐还要大张旗鼓地裹一次粽子。为什么说大张旗鼓呢?喏喏喏,淘米浸泡、清洗箬叶、五花肉上色调味等这些常规程序之外,她还要极具仪式感地穿一袭蓝印花布镶了枣红色滚条的旗袍。裹粽子的地方呢,就在会老堂的回廊下面,听着鸟鸣,感觉树影的移动,这样的操作简直就是享受啊。粽子煮熟了,就趁热往亲朋好友家里送,我拿到后一摸,还是热的!
上周,好久不通音信的苏州东山会老堂的堂主邢姐——邢伟英女士兴冲冲地来电,告诉我她今年要做一款个性化的粽子。
一般来说,枕头粽是肉粽。肉粽的品质取决于鲜肉,我妈妈选带皮五花肉,切两指宽的长条,在加了黄酒的酱油里浸四五个小时,糯米也用浸肉剩余的酱油拌匀。肥肉瘦肉五五开,口感肥腴,米粒润滋。我不喜欢蛋黄肉粽。
(本文小标为编者所加)
妈妈将包粽子的技术传给我妻子,她的手势也蛮登样,搬出老房子后偶尔也会包二三十斤,自己吃再分送亲戚、邻居。我退休后“三高”,医生关照:“管住嘴,迈开腿”,于是一只粽子两个人吃,骗骗嘴巴。在此形势下,包粽子就属于顶风作案了。
“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汩罗,人饬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这是《荆楚岁时记》里说的。早在汉代,人们就将五彩丝线包裹的粽子投入江内祭祀屈原。闻一多还认为,这是崇拜龙图腾的华夏民族特有的祭祖形式。官家、专家一再加持,使粽子成为华夏民俗和稻作文明的形象代言。
今年端午,她要利用会老堂的场景,来点新名堂。新款粽子取什么名字才够意思呢?我就替她出主意:干脆就叫“会老堂四大才子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