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疫情尚未来袭,几个老伙伴提起2022年是南方艺术团成立50周年,逢50是金禧大庆,何不来个金禧纪念日,让久违的伙伴有机会欢聚一堂。这个提议在南方两个各有50多名成员的社交群里得到热烈响应。当时,我刚卸下职场一切职务,作为南方50年前发起会员之一自觉义不容辞,担起主持重任。原本计划办一个500人的宴会,加上一个文艺晚会的演出,都被疫情阻断,最后决定出版一本纪念特辑,作为50周年的献礼。十多个南方“艺龄”从20多到50年的伙伴,在疫情压力下的这两年多,义务地为这件事绞尽脑汁,留住南方伙伴的精神财富,也给新加坡艺术发展史添一砖一瓦。

特辑留住南方历史的脚印,留住南方伙伴青春的韶光,留住大伙儿奉献艺术的初心。特辑里的许多历史性照片、剧照和演出资料,都是首次出现,这将给我国艺术历史增添珍贵的内容。更难能可贵的是,热心伙伴花了大量时间上载南方多个演出视频到YouTube,特辑附有相关的链接。这本特辑属于南方伙伴,也属于所有艺术界伙伴。

发布会上歌队将特别呈献几首南方1970年代的创作歌曲,包括郭宝崑写词,周淑桂作曲的反映渔民生活的《一梭一箩记心头》,和周淑桂写的独唱曲《红棉花开》。周淑桂是南方早期歌曲、舞曲的重要创作者和推手。南方1972年首次“生活文艺晚会”呈献吴丽娟创作的民族化舞剧《渔歌》(《封港的时候》),和后来郭宝崑作词的《九条船》,都出自周淑桂之手。2010年在创新源的“70年代我们唱的歌”,周淑桂独奏她写的《九条船钢琴随想曲》,是本土音乐创作的重要作品。造化弄人,三年后周淑桂不幸罹癌悄然离世,时年仅59岁!特辑里有一篇怀念周淑桂的特稿。

《顽岩》特辑里,从伙伴们帮忙收集的演出资料、剧照,可以看到伙伴们花样年华的身影散发的活力,对艺术工作的执着,对集体的爱护,数十年如一日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艺术观。50年来,人员流动是常态,搬了几次家,2013年失去最后一个会所后,很多活动无法展开,除合唱团外,其他组合都暂告休眠。但个别成员并没有离开艺术圈子,而是转移阵地,在其他单位继续挥洒才华。比如笔者、杨世彬、黄家强、林福来、林泳锟、蔡润贤等,都在不同的艺术单位继续艺术工作,我们都以自己是南方人而自豪。这不是刻板的会籍名册所能改变的,因为单位的名称或领导层可以更替,这个集体的烙印却是难以磨灭的生命印记。

怀念郭宝崑的环节,屏幕上将打出1977年他在牢里制作的彩色玉蜀黍贺年片,附短诗《世界从不亏待或遗忘我们》,由杨世彬和陈思敏朗读。接着由高慧碧朗诵笔者于郭宝崑过世后几天写的却从未发表的诗作《你又远行》,然后是郭宝崑夫人吴丽娟的感言。

1981年郭宝崑结束四年半的囚禁后,为南方执导短剧《搭错线》,并在特刊写了一篇短文《谈〈搭错线〉的选演》,这可是《郭宝崑全集》的沧海遗珠。1982年郭宝崑再导演南非剧本《希兹尉·班西死了》,这两出戏为剧坛注入“冲破四堵墙”的呈现技巧,和关注人性和正义的命题,对往后南方的创作和演出方向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两年的筹划,编委会的全心投入,南方许多老伙伴的群策群力,厚200页的特辑《顽岩缝中吐芬芳》,终于订在5月1日下午3时于实践剧场举行发布会,只限受邀嘉宾和已报名者参加。

以南方人自豪

疫情阴霾笼罩,出版过程的几番折腾,都无法阻隔南方伙伴坚韧密实的凝聚力,因为我们爱这个给过我们精神滋养和艺术教育、人格教育的集体。1976年那个动荡的日子里凝结成的“顽岩缝中吐芬芳”精神,还在许多南方伙伴的血脉里流动。书里的两个专页“永在怀念中”和“给伙伴喝彩”,报道多名不幸离世的伙伴和身不在南方却没有离开艺术岗位的伙伴,让他们用事实告诉我们:有理想的艺术工作者初心不变,永不言休。

南方艺术团于1972年成立,四年后易名南方艺术研究会,今年为成立50周年,南方出版纪念特辑《顽岩缝中吐芬芳》,留住南方的精神财富,也给新加坡艺术发展史添一砖一瓦。

初心不变,永不言休

可以说,从南方艺术团开始,郭宝崑就给南方奠定演出工作的方向。不管是思想内容,抑或表现手法,他总以一贯的专业化要求,对演出从严把关。

朗读郭宝崑牢中所写短诗

《顽岩缝中吐芬芳》特辑每本$20,可在草根书室购得。

郭宝崑奠定南方方向

今年是郭宝崑伙伴逝世20周年,在5月1日的《顽岩》发布会上,有一个怀念故去伙伴的环节,包括郭宝崑、王雅法、周淑桂、吴德珍、蔡丽玉等,以及刚在4月初离世的黄才喜。

南方艺术团于1972年成立,连续三年的“生活文艺晚会”和话剧《成长》,创下连满15场和入场1万3000余人次的辉煌纪录。1976年易名南方艺术研究会后,逐渐奠定南方的“扎根本土,勇于创作,内容扎实,形式独特”的总体方向。进入1980年代,南方连续获得四座戏剧节最佳奖项,1993年首次以华语戏剧代表新加坡参与曼谷的第三届亚细安戏剧节,获得佳评,其中王雅法(已故)还获得全场最佳喜剧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