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孩子的情绪问题不能全归咎于父母。即使父母竭力给予孩子温暖的家庭,孩子仍可能面对情绪问题。一些孩子可能因为个性敏感,成长时被霸凌,或与朋友的相处出问题而自尊受损,以致成年后患上焦虑或抑郁障碍。
孩子为了融入生活环境,对家庭氛围异常敏感。这是从古时候演变而成的依附系统(attachment system),在基因与人类相似98%的黑猩猩族群中也能看到。
本南族家庭学习榜样多
我们与数百万人共同生活在缺乏人情味的“村庄”里,与陌生人同住在垂直的“长屋”中。社会分裂,家庭小型化,家庭成员越来越少,但孩子却继续保有源自传统家庭文化,对于家庭环境的敏感度,难怪各地的情绪病例有所增加。
本南族住在可容纳50多个家庭的长屋里,长长的走廊是所有人的共同活动区。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独处时间,但永远不会感到孤独。无论是狩猎或田间耕耘,孩子们有许多好榜样;孩子们可交由亲戚照顾,并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同成长。在茂密的丛林家园里,本南族发展了自己的艺术文化,他们拥有迷人的舞蹈和音乐。
坐在我对面的妇女50多岁,外表羞涩的她说话轻声细语,微笑略带紧张但感觉友善。她并非第一次求医。我记得她是漫画迷,她也会画漫画,但只有线上漫画群组看过她的作品。她没谈过恋爱,经常失业。
不过,现代社会与传统部落生活截然不同。要了解传统部落,可看看婆罗洲(Borneo)的本南族(Penan)。人类学家第一次在丛林里接触这个游牧原住民族时,就对他们快乐恬静的生活留下深刻印象。
从婴儿时期,家里的生活氛围和日常经历都会塑造孩子的情感态度,奠定他冷漠或温暖的个性,也会影响他的择偶条件、喜恶、敏感度和社交能力。
在精神科诊所里,这类故事一再上演。曾遭父亲冷漠对待的女儿,长大后选择的伴侣性格与父亲大同小异,所以既无法经营亲密关系,又觉得生命缺乏意义。
她的童年并不快乐,父亲让人心生畏惧,母亲则一直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年轻时,她得照顾父母,从未为自己而活;到了中年,她所失去的和被剥夺的一切,导致她多次精神崩溃。她让我想起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的短篇小说《已故上校的女儿》中的两个中年妇女,她们为了可怕的父亲奉献一生后,过着寂寞的生活,拒绝接受任何人的爱。
善用社区资源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孩子大多与大自然脱节,生活相对孤独。开始求学时,老师和学生都是陌生人。不少父母亲长时间在办公室对着屏幕工作,孩子的学习榜样不多。此外,现代人的艺术文化比较像是迎合大众市场的产物,其中少了家庭传承下来的文化。
延伸阅读
当然,即便我们的年轻一代不像本南族的孩子一样幸运,他们大多数仍然生长在温暖的家庭,有疼爱他们的家长,还有努力保持联系的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还有堂表亲。新加坡也是一个努力打造社区精神的社会。父母面对育儿压力时,应多包容自己的不足,并善加利用社区资源,毕竟养儿育女从来不是单靠父母两人就能成就的事业。
问题源自童年的家庭环境
精神科医生探究病因时,常发现问题源自童年的家庭环境。父母“传授”给孩子的不只是基因,还有家庭文化,如语言、待人之道,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从婴儿时期,家里的生活氛围和日常经历都会塑造孩子的情感态度,奠定他冷漠或温暖的个性,也会影响他的择偶条件、喜恶、敏感度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