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雄医生说:“认识到髋关节置换术须优先考虑到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提高康复的方法,我们2023年7月推出了前路肌肉保留(Anterior-Based Muscle Sparing,简称ABMS)法的新技术,迄今为止进行的这项髋关节置换术都取得积极的治疗成效,病人的康复能力大为提高。”
·通过肌肉间隙,在髋关节周围放置牵开器,露出髋臼和大腿骨,然后插入手术工具,为骨骼塑形,以便接受人工髋关节植入物。
髋关节主要功能是:在静态如站立以及动态如行走或跑步时支撑身体重量,在保持平衡与维持骨盆倾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外科手术,一般通过由金属制成的假体植入物,取代髋关节的球窝关节。杨贵雄医生说,在多数情况下,髋关节骨折患者需要置换髋关节,骨折的原因可能是跌倒或退化。退化一般是与髋关节磨损、软骨流失、骨刺形成或年龄增长有关。
在樟宜综合医院做首例ABMS髋关节置换术的矫形外科部门顾问医生巫英豪指出,接受这项手术的患者所经历的痛楚明显减轻,多数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就能站起来行走。
个案:术后3小时可站立
在新加坡,每年约1900名患者因髋关节骨折或髋关节退化等原因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前路肌肉保留(ABMS)髋关节置换术是本地一项新技术,受访医生说,接受这类新型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多数在术后24小时内,就能站起来行走。新技术也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
巫医生补充说,ABMS新技术适合各种体形和年龄的患者,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和多种共病症(comorbidities)的高龄患者,可加快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巫英豪医生说,术后,患者平均住院一两天,一般没有出现手术并发症。微创术在腹股沟区以外的地方做小切口,有助于加快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和感染的概率。
从手术到术后恢复,患者的就医过程获得很大改善。巫英豪医生分享一个个案。75岁的陈先生是樟宜综合医院首批接受ABMS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之一。他的右髋关节患有骨关节炎,于2023年11月选择做这项新手术。术后仅3小时,他就能独自站立,并能做简单的腿部和臀部运动,如原地踏步。
他指出,前路肌肉保留法是本地一项新技术,这是医院医疗团队不断创新的医疗服务,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成果。“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技术注重微创、患者安全和多功能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
年龄越大,因肌肉无力而意外跌伤的概率越大,髋部是跌倒常见伤及的部位。髋关节退化也影响年长者的行动与生活。
·这种微创手术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应用,通过肌肉间隙——在阔筋膜张肌(tensor fascia latae)和臀中肌(gluteus medius muscles)之间,进入髋关节,不切断或分割任何一块肌肉,也不触及神经。这减少失血,减轻患者承受的痛苦。
·假体的金属外壳植入髋臼,股骨头被人工球体取代,这球体装在一根向下伸入大腿骨空腔的柄上。然后将球和髋臼放置在一起,完成手术。
延伸阅读
受髋关节损伤或退化困扰的患者,很多最终选择手术治疗,希望改善生活品质。樟宜综合医院矫形外科部门主任与高级顾问医生杨贵雄指出,在新加坡,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手术,每年约有1900名患者因髋关节骨折或髋关节退化等原因接受手术。随着步入超老龄化社会,到2026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的年龄达到或超过65岁,髋关节置换术的需求预计将上升。
术后平均住院一两天
患者康复能力大为提高
他分享新手术疗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