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莉芬仍清楚记得,2005年11月,她发现颈部有个肿块,当时看的中医说肿块会自己消失。一年后,她开始频尿,但尿量很少,双脚又开始肿胀。妹妹带她做脚部按摩,所幸按摩师建议她看医生,她才知道自己患癌。
他说:“现代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付扩散速度快的淋巴瘤,但还是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复发,这是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做更多研究,改善药物可及性(drug accessibility)。”
曹永盛医生说,刚获批准在我国使用的ADC疗法,似乎有助减少DLBCL的复发风险。DLBCL为何复发?可能是疾病因素,也可能是个人因素,但一般来说都会在两年内复发。过了两年仍未复发,复发风险就会显著减少,但也不能说就此完全没有复发的风险。
其中一项治疗:一种称为Polatuzumab vedotin的ADC疗法,已经获准在我国使用,并列入癌症药物清单,可用来治疗刚被诊断的淋巴瘤患者。
洪莉芬第一次求医时,被诊断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接受化疗后癌症病情进入缓解期。2008年和2011年,她在右脚和颈部发现肿块,接受治疗后,病情再度缓解。2018年,她的左脚出现肿块,做了切片检查后发现,已经变成了扩散速度更快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她积极接受治疗,但癌症在2022和2023年复发(2023年复发了两次)。
17年来持续与癌症搏斗,洪莉芬感激孩子、哥哥和妹妹一直照顾她、支持她。宗教信仰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她也在365防癌教育协会认识其他癌友,他们的分享让她有了继续抗癌的勇气。
曹医生指出,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最近批准了治疗DLBCL的几种新药物,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简称ADC),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s,简称CAR-T),以及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specific T-cell engagers,简称BiTEs)。“这显示能有效针对DLBCL的先进治疗方式已经有所进步。”
至于另外两种药物类型(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目前有两种CAR-T和一种双特异性抗体获准在我国使用,可用于癌症复发的患者,但这些药物未被列入癌症药物清单。
“同情用药”是什么?
家人、癌友与宗教赋予力量
延伸阅读
ADC疗法有助减少复发风险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成人淋巴癌(一种血癌),本地每年有大约300名新患者。根据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去年12月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的亚洲大会上发表的大型研究报告,存活超过五年的患者有74.7%,癌症在五年后处于缓解期的有64.5%。换言之,有大约三至四成的DLBCL患者会在五年内复发或去世。他们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至2022年之间,在NCCS被诊断的1071名DLBCL患者。诊断患癌的中位年龄是63.8岁,年纪最轻的患者年仅19岁。
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是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癌症研发核心主任兼肿瘤内科顾问医生曹永盛助理教授。他说,DLBCL在本地和外国都是相当常见的癌症。这项研究显示我们有必要增加大家对DLBCL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复发导因和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曹永盛助理教授也是洪莉芬的主治医生。他说,洪莉芬最近在“同情用药”(compassionate use,也称同情使用)的原则下,接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同情用药”又称拓展性使用(expanded access)——患有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或缺少替代治疗方案的患者,在不能通过已上市药品或入组药物临床试验的方式得到有效治疗时,可以申请在临床试验之外,使用未经上市审批的研发药物。
从2007年被诊断患上淋巴癌至今,退休人士洪莉芬(化名,69岁)的癌症已经复发了六次。坚决抗癌的她一次次接受治疗,今年2月成为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NCCS)首个在临床实验之外,接受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治疗的患者。根据上个月的扫描检查,她的病情已经缓解,康复情况良好。
洪莉芬说:“我已经学会活在当下,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她鼓励其他癌友:“抗癌的路不要自己一个人走,主动求助,朋友和家人是很重要的康复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