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个别网站账号应使用不同且高强度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延伸阅读

X女生在中学时期,在网上平台ask.fm遭到网络霸凌。由于身材外貌被羞辱,X在过去十年里饱受厌食症和负面身体形象的困扰。目前X仍在康复中,还在努力克服饮食障碍。

Eve(假名)在2022年下载Tellonym匿名即时通讯应用软件后,开始收到匿名骚扰。她说:“最初我以为这些私信只是朋友恶作剧,但匿名者后来变本加厉,在Instagram、脸书和LinkedIn等多个社交平台上频密骚扰我,还盗用我在社媒的个人照,创建账户冒充我,频密用私信与公开评论贴子发送辱骂信息。”

若不确定如何操作应用软件的举发系统,可联系一站式支援中心SHECARES@SCWO。该中心有援助热线,也设有法律诊所提供相关咨询,以及协助提交应用软件内的举报。

律政部和新加坡管理大学杨邦孝法学院在9月底举办网络危害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讨论应对策略与分享个案,也有网络受害者现身说法忆述受到迫害的经过。《青春+》通过这些个案,了解网络危害对当事人造成的深远影响。(注:为保护受害者身份,已隐去以下个案当事人的真实姓名。)

年轻人要积极创造更安全、更包容的网络环境,可从建立相互尊重的网络文化开始。托尔说,这包括遵守各网络平台的使用规则,避免在网上辱骂他人。

本地调查显示,年轻女性更容易遭受网络性骚扰。(档案照)

面对网络危害要怎么做

网络危害的类别很广,可包括网络霸凌、性骚扰、冒充或盗用身份、诽谤,以及图像性剥削等。一项本地线上调查显示,年轻人面临最高的网络危害风险,在15至24岁受访者中,逾半自认是网络受害者。受访专家分享,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应对网络危害。

个案三:因身材外貌遭到网络霸凌

据新加坡妇女发展与支援组织(SG Her Empowerment,简称SHE)近期展开的本地线上调查显示,年轻人面临最高的网络危害风险。15岁至24岁受访者中,52%自认是网络受害者,而年轻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网络性骚扰。

新加坡青年网络科技协会Cyber Youth Singapore首席执行官刘峻滐受访时说,网络危害可包括许多不同形式。对年轻人来说,网络霸凌或许较普遍。这包括挑衅、骚扰、冒充身份、排斥和恶意公开他人隐私(doxxing)等行为。他认为,网络空间让人们找到反映个人兴趣的社群,但它也可能变成仇恨言论的回音室。年轻人应有辨别是非的批判性思维。

识别各种网络危害行为

个案一:遭到网络骚扰与冒身充份

Janet(假名)在五年前与当时的男友关系甚密,并答应对方拍摄亲密视频。后来两人分手,但近期结了婚的Janet发现自己与前男友的私密视频,被放到通讯软件Telegram的社群以及色情网站上。

她开始接受SHECARES(由SHE与新加坡妇女组织理事会SCWO共同推出的一站式支援中心)的辅导,并了解到答应拍摄视频,不等于同意把视频散播出去。她也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包括与警察和律师交涉,以及通过防止骚扰法令(POHA),向法庭申请保护令。不过在这段期间,私密视频已在网上流传,影响受害者与伴侣的心理健康、名声与人际关系。 

托尔指出,受到网络危害的人可截屏存证,将骚扰或网络霸凌等事件记录下来,这包括每一次事件发生的日期和时间。同时,应检查相关网络平台是否设有:①禁止骚扰或网络霸凌的社群标准;②应用软件内是否有举报功能。

●任何暗示对方使用虚假网络身份的迹象,如个人账号头像与用户名字等。

他说:“每个人都应具备识别各种网络霸凌情况的能力。了解自己的线上行为是否有恶意,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Eve透露她过去是个较外向的人,但现在面对陌生人甚至是认识的人都会很警惕。她不敢随意在网上分享生活点滴。她还担心匿名者因掌握她的个人信息,会随时找上门。至今只要收到手机来信显示,她仍会胆战心惊,也容易焦虑。她说:“我也担心LinkedIn上的公开骚扰贴文会影响我的声誉。”

SHE首席执行官托尔说,SHECARES@SCWO的法律诊所,能提供法律咨询与协助提交应用软件内的举报。(受访者提供)

在网络平台上发送实时动态贴文,下载社交应用软件与他人互动,传送私密照片给身边亲近的人……这些看似十分平常的举动可能被网络匿名罪犯利用,危害当事人。网络危害的类别很广,可包括网络霸凌、性骚扰、冒充或盗用身份、诽谤,以及图像性剥削等。

●若情况变得极端恶劣,如遭受骚扰或身份被冒充,务必向警方求助。他们有更多权限移除有害的网络贴文或账户。有需要时可匿名接受辅导。

打造更安全的网络空间

于是她采取行动在网络平台举报匿名者,也在朋友的协助下,记录骚扰信息的发送时间与截图以搜集证据。警方调查后,目前已掌握施害者的身份并发出警告,但这起案件还在处理中。

个案二:私密视频被泄露并遭受图像性剥削

刘峻滐补充,在线上与人互动时可多注意:

●Safari浏览器设有提醒用户保存的密码是否被泄露的功能;也有网站如breachdirectory.org让人们输入用户名或电子邮件检查密码是否曾被泄露。

●不良分子还可能假装是朋友或恋人,索取露骨照片。

●若对方提供的工作机会,不是在大众熟悉的官方网站(如MyCareersFuture.gov.sg)上公开,要提防是否是工作骗局。

SHE首席执行官托尔(Simran Toor)认为教育是关键。她说,年轻人可从阅读网络平台的社群准则开始。此外,有些基本网络危险信号是年轻人应注意的。托尔与刘峻滐皆提到,心怀不轨的不良分子会想方设法索取个人资料或财务信息。他们还可能要求将线上对话转移到更有隐私或更“安全”的应用软件,但这往往导致当事人难以追踪对方的真实身份与进行举报。

采取措施保护个资

要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刘峻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刘峻滐指出,若看到有人受到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迫害,应避免火上添油。互联网世界的个人仇恨可能被放大并产生群体效应。青少年身为数码原住民,应尽可能发挥同理心。

刘峻滐说,网络空间让人们找到反映个人兴趣的社群,也可能变成仇恨言论的回音室,年轻人应有辨别是非的批判性思维。(受访者提供)

这事件反映出网络恶评可能导致被攻击的人失去自我价值,并采取极端手段试图改变自己。

互联网世界的个人仇恨可能被放大并产生群体效应。(档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