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airlah青年团的核心团队共有10人,包括林淑馨(25岁,可持续发展分析师)、陈莹恩(18岁,淡马锡理工学院学生)、廖敏淇(24岁,项目管理员)、卢亿宣(18岁,义安理工学院学生)、杨弘胜(21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梁绮恩(23岁,公务员)、陈泓宇(21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丹雅(Aaradhana,18岁,工艺教育学院学生)、陈冠阳(18岁,工艺教育学院学生)以及睿霓(18岁,理工学院学生)。他们属于“青年团领袖培训计划”(Youth Corps Leaders Programme)的参与者,并在去年12月开始推广维修项目。

吸引年轻人响应维修活动

丹雅指出,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加活动,他们会通过Instagram(简称IG)与脸书(前称面簿)等社交媒体(@ycs.repairlah),创建针对年轻群体的网络内容来促进或提高这方面的社会与环保意识。她说:“通过创建互动性的帖子,让年轻人容易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分享这些信息,也能直接透过这些平台了解如何报名参加。若想接触更多不同类型的青年义工活动,也能关注IG账号@youthcorpssgl。”

一课学习维修一常用家电

Repairlah青年团理解或许有些人对维修电器不感兴趣,因此在课程之外,还透过“翻新物品愿望清单”的活动,请SL2的维修导师为人们捐出的旧家电翻新,并送给有需要的后港罗弄阿苏一带的居民。

梁绮恩说:“对维修的共同兴趣使我们聚在一起。我们希望将修理电器作为‘环保三R’的延伸,尽可能延长不同物品的使用寿命,减少制造垃圾。这是爱护环境与实践环保的方法之一,但很多人欠缺这方面的意识。”

“环保三R”的延伸

翻新旧电器送有需要居民

林淑馨补充,维修文化能促进可持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若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开销,减少丢弃的垃圾数量。

梁绮恩说,这些课程可视为初级的维修入门课,在碰到电器故障时,让人们思考应该如何着手尝试解决,而不是直接扔弃物品。若参与者想更深入地学习维修技能,可以报名参加他们的社区合作伙伴——“永续生活研究所”(Sustainable Living Lab,SL2)所主办的课程。

Repairlah青年团主办的活动可分为两类,包括一系列的修理电器课程,以及名为“翻新物品愿望清单”(Refurbished Wishlist)的项目。修理课程共有五堂课,每一课的主题集中在一个常用家电,如:三脚插头、搅拌器、电风扇、小烤箱以及电水壶的维修知识。

实践绿生活所倡导的减少(Reduce)、重用(Reuse)、回收(Recycle)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环保三R”。相比后二者,减少浪费是最直接的方法,却也容易被忽视。

陈泓宇说:“较大困难在于我们大多没有维修经验,也对电器零件不熟悉,要花些时间了解这些电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系统。此外,维修技术的信息量大,而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只能从中筛选最重要的关键信息用于我们开办的课程,让参与者受益。”

家中旧家电出故障,你是直接扔掉,还是尝试修理?本地Repairlah青年团体通过社区活动,希望改变大家对常用家庭电器一坏即丢的心态,并积极推广维修文化减少废弃物。

卢亿宣指出,修理课程的参与者多是60岁以上的退休年长者,而要吸引年轻人参加这类活动是要克服的挑战。她坦言:“有些年轻人看不到修复物品的价值而欠缺动力参加维修活动。消费文化在年轻群体中也很明显,由于大多物品很容易被替换,往往促使人们不认为有修理的必要。因此,要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参加这类课程,首先得改变这样的观念。身为年轻人,我们想通过身体力行,尽自己的一份力鼓励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招募志愿者参加

本地Repairlah青年团体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希望改变人们对待常用家庭电器一坏即丢的心态,以及积极推广维修文化作为减少废弃物品的首要一步。

杨弘胜补充,招募更多青年志愿者参与这类活动除了能让年轻一代为社会做出贡献,也进一步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了解每一个举动对改善周遭环境能产生的影响。林淑馨说,看到队友、志愿者和公众齐聚参与修理课程令人受到鼓舞,因为这为倡导环保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积极途径。

廖敏淇认为,要在年轻一代中建立维修文化应从小开始培养,而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联合影响力可发挥巨大作用。像通过举办课程等活动,分享和传授关于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小习惯,如学习正确的回收方法,修复有问题的拉链或修补衬衫上的破洞,都是培养维修兴趣的起点。

在正式开课前,Repairlah青年团先向SL2的维修导师学习维修电器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参与SL2的工作坊与观察导师在社区计划“维修咖啡店”(Repair Kopitiam)中如何维修不同物品。

陈莹恩说:“这项目的推行是把翻新的旧电器赠送给有需要的居民,也让他们意识到翻新电器是更实惠的选择。这不但能省下购买新家电的昂贵费用,也能避免产生非必要的浪费。”

维修电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