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我们的社会似乎也在潜移默化中支持男人对丑女的喜爱。喜爱丑女似乎属于一种道德上的高尚。我和朋友们探讨过外表在择偶标准中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会觉得外在美很重要。但偶尔遇到看淡外在美的人,大家不禁会觉得此人对内在美的执着追求属于高端审美,值得赞扬。但反思后我又意识到大多数情况下外在美不重要并不等同于外在美不值得追求。例如,若有两人内在美完全相同,长得更美的那位必然会得到即使是内在美狂热者的偏好。

投稿注明《取火》编辑收,并附上作者中英文姓名、电邮、邮寄地址、联络电话。

作者说:清对浊,美对嘉。鄙吝对矜夸。花须对柳眼,屋角对檐牙。

近期回看周星驰电影,发现大多数都不乏有丑女的形象。例如《少林足球》中脸上长满脓疮的阿梅以及《功夫》中举止毫不矜持的龅牙珍。我做了个简单的统计,大概从《食神》开始,每部作品中都会有至少一位外表丑陋却内在真实的女人。

其实答案很直截了当:这些丑女大多拥有美好的心灵。敢爱敢恨,真实不做作是她们几乎整齐划一的荧幕形象。只是好像,丑女外表上的丑让我把原本应该花费在欣赏美丽外表的心思花在了发掘她们的美丽心灵上。似乎相对于美丽女人,人们更容易注意到丑女的内在心灵?

在籍学生创作投稿,请电邮:zbAtGen@sph.com.sg。

回到周星驰的电影,其情节一般都是这样的:丑女对主角死缠烂打,矢志不渝,却迟迟得不到主角的回应。可在剧情扭曲之后才发现原来丑女才是主角与观众心中的白月光。站在第三人称视角看整个故事,观众很容易意识到丑女的美好。可在现实生活这部无人导演的电影当中,我们每个人作为主角,却容易因丑女的“丑”忽视了其内在的美好。此处的丑,其实已不只是外表上的丑,而是代表了各种让恋人错失美好回头看产生遗憾的因素。

周星驰的电影把男人的无用与女人的丑陋描述得淋漓尽致。从审美角度而言,没有人喜好丑陋的面容,不少人花费时间精力用尽办法改善自己的面容。但是我问自己,如果丑陋不讨喜,为何我的内心总会在某一瞬间被电影中的这些丑女所触动?

可在现实生活这部无人导演的电影当中,我们每个人作为主角,却容易因丑女的“丑”忽视了其内在的美好。

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时候,人们认为外表美丽与内心丑陋是画等号的。一个长得漂亮的人内心很有可能没有与外在相匹配的美。这种想法自然没有什么逻辑,但却很容易从两个角度解释。首先,外表美丽的人容易活在世界的中心,长久在此环境下生活内心想法与性格必然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其次,外表美丽就已经建立了很高的标准,旁人往往会因此拉高对内心性格的期待。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如何超脱生理上的审美学会挖掘内在美是一个很难得到答案的问题。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其实无须克服对外在美的赞赏。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各种形式的美。

我稍做思索,觉得这种“花更多心思探索内在美”的理论是完全建立在我们的主观立场上的:假设有两个内心完全一样美丽的女人(纯理论情境),唯一的区别是其中一个拥有更加符合大众审美的外表。从上帝视角看,必定是那个外在更美丽的女人更加有优势。可在现实生活中,第一视角看,我往往会被一种外在丑与内在美的反差所吸引,从而对丑女更加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