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慢慢地走,似乎钻进了少年的脑洞,看着他从懵懂到大师的蜕变。后期随着对音乐、科技、机械,以及所处时代的思考,完成了“形合”到“神合”骨子里的交融,风格也愈发成熟。尤其是1993年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西斯廷教堂》,360度影像在展厅里流动,塑造了纷杂的视觉感,十分avant-garde。成功预言了几十年后人们生活的网络时代,就像一条阡陌纵横的影像高速路。艺术家的预言性来自创新和探索。回过头来再看那些年少时破坏性的尝试,不得不说切莫小看任何一次脑洞大开的瞬间,不断探索会让你离心中的答案又近了一步。
看展最有趣的是随着一个人成长的时间轴,快速浏览他的一生。年少时的白南准喜欢收藏机械杂志,摆弄黑胶,研究符号,这些骨子里的爱好因子随机碰撞着,似乎准备酝酿一场化学反应。他成长的1950年代,电视机是当时最前沿的科技产品,他琢磨着把影像进行艺术化呈现,但一切竟是从搞破坏开始:把电视机拆成零件放在油画框里,嗯,看起来像艺术品;在报纸上玩字体,试图打破原有的媒介,创造出新的表达符号;把旧钢琴变成一架机械按钮,寻找一种声光电组合的方式等等。早期青涩的作品总显得不得要领,但背后却看到一个鬼马少年爆棚的探索欲。
看到影像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在国家美术馆开展的海报,当即买了票。这年头哪儿也去不了,能在本地看到系统性的展览当然不能错过。
1932年出生的白南准作为当代视觉先驱,生于韩国,长在日本,先后定居德国、美国,多元经历在他身上形成了东西碰撞,有着骨子里的禅和对科技的狂热。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什么叫影像艺术,不是拍电影,而是影像与艺术各自作为媒介该怎么融合。
所以,放胆尝试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