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盺说:“舞蹈节成立于2005年,当时人们对舞蹈的认识还不那么广泛,舞蹈节让我们得以展示不同种类的舞蹈,借此向观众介绍不同舞蹈流派,最终为我们本地观众普及基础的舞蹈知识。”
滨海艺术中心(以下简称滨海)的舞蹈节(da:ns festival)一向是以国际精品舞作启发本地观众的平台之一,但舞蹈节去年举办完第17届后宣告画下句点。不过舞迷们无须担心,国际舞蹈并不会从滨海的舞台上消失——滨海从今年起推出“舞蹈焦点”(da:ns focus,暂译),将舞蹈节取而代之,继续以舞蹈激荡人心。
刘美玉回忆2021年新典受邀参与舞蹈节,那次因疫情影响,海外团队无法来新献艺。“那年节目策划很特别,邀请本地舞蹈艺术家与舞蹈团,聚在一起表演,让大家有交流切磋的机会,本地观众更集中地认识本地艺术家的发展、方向与特色。期待舞蹈焦点继续往这方向走下去。”
陶冶也反思,在2020年前舞团的运营方式非常单一,主要依靠剧场演出。“通过在国际市场交流的收益也能实现舞团的财政周转,但2020年后,我们只剩下中国国内市场,收入锐减70%到80%。现在国际演出市场重开,我们积极思考开拓更多项目,不仅仅把关注度放在剧场内。今年在新加坡的演出中,我们也将启动一个教学计划,滨海邀请我们提前做一些教育上的互动,因此我们这几年展开的‘陶教室’教职人员会作为先行队伍,在新加坡做现场教学。除此之外,可持续经营还包括当代艺术合作,比如在美术馆、公共空间等的实验性合作。”
“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通过舞蹈焦点,将观众带向更高的鉴赏层次。”张海盺说:“全年有五个‘舞蹈周末’,每个周末都有一个特定主题或流派,每个周末的节目、体验和活动,将为与舞蹈相关的对话和观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探索机会。这种转变植根于我们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舞蹈赏析和理解的愿望。”
当然芭蕾舞迷也没有被忽略,尽管今年的主题版图中不见芭蕾,但2024年3月的一个周末主题定为“Ballet by the Bay”(海湾芭蕾),将以世界一流的古典和新古典作品吸引芭蕾舞爱好者。
“EveryBody”和“Body Language”将在3月2日公布完整阵容和售票详情,其他主题周末的详情稍后公开,可留意本报后续报道。
“此外,我们希望进一步与更多的本地和国际艺术家和团体,建立并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张海盺说:“推助新加坡舞蹈界的发展是我们的一贯使命,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伙伴关系带来新的声音,拓展新的网络。”
本地舞蹈家和观众反馈
加拿大女编舞家克里斯朵·派特(Crystal Pite)和加拿大剧场艺术家乔纳森·杨(Jonathon Young)的《审校者》(Revisor),是现代舞和戏剧的迷人混合体,由Kidd Pivot舞团表演。沿袭高度戏剧化的当代肢体剧场形式,以舞蹈审视语言与身体、个人与社群间的强烈冲突。克里斯朵近年凭舞作屡获国际大奖,是目前国际上最炙手可热的编舞家之一。
人力资源业者殷殷(50多岁)建议,舞蹈焦点促成国际一流编舞家在本地创作,比如资助保罗·莱特福(Paul Lightfoot)、索·里昂(Sol Leon),为新加坡的舞团编舞。“一来能让我们本地舞者有更多的国际体验,二来国际编舞与新加坡这一亚洲大都会擦出的火花叫人振奋。”
张海盺补充道:“如‘EveryBody’‘Ballet by the Bay’‘Connect Asia Now’等主题将每年固定出现,另有一些主题将隔年登场,而弗朗明哥或融入科技的舞蹈等其他舞种和形式,今后也在编排计划中。”
在张海盺看来,舞蹈焦点的诞生和本地舞蹈爱好者在品味和层次上的提升有直接关系,走过17年历史的舞蹈节功不可没。
那么,舞蹈焦点带着何种目的创设?和舞蹈节有什么不同?能带来怎样的新鲜刺激?观众们可以期待些什么?
简言之,以往每年10月于10天内集中举办,不同团体和舞风连番登场的舞蹈节,被全年“多点开花”又“定向推送”的舞蹈焦点代替,为醉心某一种类或风格舞蹈的观众提供极大便利。
相当令人期待的还有甚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现代舞团陶身体剧场,去年疫情中几乎面临解散危机的陶身体,重启后蓄势待发,以更饱满的状态迎接未来。陶身体今年迎来开门红,获颁威尼斯双年展舞蹈银狮奖。两位创办人陶冶、段妮,成为继谭盾2017年获得金狮奖音乐终身成就奖之后,再度荣获狮奖的中国人。更叫人欣喜的是,陶身体今年还获荷兰舞蹈剧场委约编创,首演新作。
为加深观众的欣赏,舞蹈焦点的策划团队也会通过文字建档、公开排练、演讲和其他活动,使舞蹈制作的过程及意义更易于被观众目睹和了解。
以往每年10月集中举办的舞蹈节,今年被全年“多点开花”“定向推送”的舞蹈焦点(da:ns focus)代替。两者有什么不同?舞蹈焦点有哪些精彩节目可期?滨海艺术中心节目策划员张海盺解释这个新企划时说,舞蹈焦点尤其关注在主题内深度挖掘和勾画关联,希望与更多艺术家和团体合作,拓展新的网络。
陶冶感激一些中国商业品牌如江南布衣发来合作邀约,陶身体会介入江南布衣的大秀,担任秀场执导,甚至创作,陶冶直言并不排斥商业化。“商业和艺术本应没有分界,陶身体前十年与商业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还很脆弱,但今天舞团已经15年,累积了十多部作品,可以更自信地与商业合作交流,至少陶身体现在的很多商业项目都没有要求舞团为品牌做任何妥协。商业合作要有笃定方向,比如参与综艺、娱乐、比赛便不是我们着眼的领域。”
新典现代舞蹈团艺术总监刘美玉(68岁)则指出,舞蹈焦点进驻10月的艺术表演档期,并以本地和区域内舞团的展演为主,填补了这个档期原本本地舞蹈节目的空白,“这使得本地舞团能有场地和时间上的调整与选择,毕竟以往大家都不常在10月表演,怕与舞蹈节撞期,舞蹈节这期间邀请海外著名舞团,观众当然选择看名团大团的表演,这会影响本地舞团的票房,而且滨海的演出场地那段时间也无法预订到;再加上10月份是个活动与表演繁多的演出季,所以我们能避就避。”
张海盺解释说:“舞蹈焦点尤其关注在主题内深度挖掘和勾画关联。在某一主题中,将有观众可能熟悉的舞蹈语汇或舞蹈名人,观众可以将这个视为起点,开始探索同一领域内他们不熟悉的艺术家,或获得不同认知的途径。”
聚舞坊创意总监蔡适吉(40岁)认为,舞蹈焦点分散节目日期,让观众和演出团体有弹性地处理日程安排。但这对主办单位提出的是营销上的挑战,因为不是密集地推出节目,就需要很好的宣传策略,让观众去关注演出。
主题设定的两种思路
谈到每一周末的主题设定,张海盺说有两种思路。“首先,对于芭蕾舞和街舞等拥有大量观众的舞蹈类型,我们希望通过展现新的多元风貌,来扩大观众视野;其次,我们想展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回应一些切身相关问题和想法。”
受邀海外团体 体现国际趋势
首届舞蹈焦点的主题有:“EveryBody”(每一个人,4月14至16日)、“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5月5日至7日)、“Connect Asia Now”(串联亚洲,10月13日至15日)、“FL/OW-The FULL OUT Weekend”(12月1日至3日)。
经过舞蹈节近20年深耕,张海盺认为滨海成功地培养了舞蹈受众,公众对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了解也更深入。“这在演出后对谈环节中体现得很明显,观众会质疑创作过程,分享对作品的诠释,并与其他艺术家或曾观览过的别种艺术形式构筑起关联。”——这都是催生舞蹈焦点这一新平台的必要。
观众品味和层次提升
舞蹈爱好者宗睿(家居设计师,34岁)欣喜于舞蹈焦点的演出更加分门别类,数量更多,类别更细,往精专的方向深化。本身热衷于现代舞的宗睿说:“希望舞蹈焦点不必迷恋大团或大师的品牌效应,跳脱舒适区和安全区,将一些更另类、小众、先锋的现代舞作,介绍给本地观众,我认为我们的观众已有心智成熟度,欧洲的现代舞蹈图景相当繁盛也令人向往。”
舞蹈焦点今年邀请来的海外舞团和作品皆是一时之选。国际霹雳舞团队超能量街舞团(ILL-Abilities)的作品《无借口无限制》(No Excuses, No Limits),在美国肯尼迪中心创下10场售罄的佳绩。超能量街舞团由来自六个国家的七名具不同能力的舞者组成。除了酷炫的霹雳舞表演外,超能量街舞团的成员将分享他们克服各自体障挑战成为舞者的旅程,讨论多样性、寻求接纳、支持社区和个人成长等议题。
陶冶(38岁)在北京接受本报电访时说:“舞团去年8月重启时,所有的舞者在舞团停摆三个月中都没有走,坚持留在团内训练,这给了我启动舞团非常大的动力。而很多项目也在那期间签订,比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等,深圳、佛山、西安等城市也陆续为我们排档期,最重要的是两位匿名人士,一位是艺术家,一位是企业家,不求任何回馈地资助舞团。”
带着这些问题,《联合早报》采访滨海艺术中心节目策划员张海盺(37岁),解锁这个令人充满好奇的新企划。
“每一个人”意图传达的讯息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起舞;“肢体语言”聚焦舞蹈与文本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这些形式成为创作主要驱动力时的动态;“串联亚洲”带来亚洲舞蹈艺术家的当代舞蹈作品;“FL/OW-The FULL OUT Weekend”给街舞这一潮流文化特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