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丝说:“作为外国人,我会通过不同视角看待新加坡文化。许多当地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不曾留意到的视觉细节,如堆叠的塑料凳子,铁门窗花,漂亮的瓷砖店屋,小贩中心使用的餐具,对我来说都是很有趣的文化参考。在本地生活体验不同街区,从圣淘沙的现代建筑,到如切的店屋和女皇镇的黑白公寓,总能从新的文化环境中汲取灵感,不断更新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认识。”
注重东方美学
浮雕版画(linocut prints)是一种结合手工雕刻和印刷的创作方式,先将图案雕刻在胶版上,在选定的区域上色后,再用浮雕印刷机把图案压印在纸上。如果一幅画里出现几个颜色,就要分别制版,分别上色。填充好一种颜色后放在架子上晒干,再印上另一种颜色,重复操作几次。与绘画相比,雕刻是一种更费力的创作手法。
延伸阅读
关于未来的计划,他还有长长的清单:辣椒螃蟹、鸡饭、印度煎饼,还有很多小贩场景等待他去刻画,还有很多故事他希望通过刻刀记录。他眼中看到的新加坡故事,未完待续。
第一眼看到他的作品,总有种莫名的亲近感,素描线条的勾勒,是一种很熟悉、随性的表达。他之所以选择素描,是因为看似潦草的笔风带出了某种生龙活虎的力量与动感。每张作品保持最简洁的用色,例如小贩摊位黄色灯牌加招牌红色字体,突出的重点一目了然。2003年马祝安曾到北京语言大学学过一年中文,还练过毛笔字,版画上的字都是他亲手写的,汉字招牌在他看来有种独特的魅力。
露易丝的工作室Louise Hill Design主要制作含有亚洲元素的版画,从一米多长的装饰画,到寄给亲友的明信片,张张设计精美。说起对于中式元素的热爱,离不开她自幼的成长经历。“我从小在伦敦长大,常跟母亲去逛古董店,记得里头总是琳琅满目摆放了很多中式刺绣鞋、茶壶、茶碗,做工精美,我看着很是喜欢,总想存钱去买。之后移居到上海四年,喜欢那里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结合,既摩登又古典。后来去到香港,满街花花绿绿的霓虹招牌上写着各种中文字体,让我看了又看,拍了又拍。”
来自伦敦的露易丝·希尔(Louise Hill)通过摄影加平面设计,将上百种华人符号拼接绘制成装饰画。来自美国的马祝安(John Mathis)通过浮雕版画,用素描的笔触记录下小贩中心的烟火气。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眼中呈现出不同景象,移居本地的外籍设计师如何通过作品,带来对本地生活的观察,对华人元素的理解,以及对南洋风情的诠释?
在其中一幅以店屋为灵感的作品中,露易丝将余式总会、振丰车行、康元饼干等别具特色的老建筑,门面一字排开。背景衬有几种不同颜色的娘惹瓷砖,刺绣祥云、花卉风筝;前景放着厨房的调料瓶,娘惹饭盒tingkat,带有大囍字的暖瓶等。“囍是我最喜欢的汉字”,她指着家里墙上挂着大红色囍字说道:“囍在中文的寓意是吉祥幸福,好事成双,由两个‘喜’字组成,刚好我有一对双胞胎,双喜代表福气加倍。”
2018年马祝安在加东一带的共创空间成立工作室Tatsu Maker Works,开始创作新加坡美食系列,在版画之外也印制T恤售卖。每次完成一幅作品,他会赠画给档口老板,一来二去结识了许多本地朋友。“对于外国人来说,想要融入本地生活就要走出自己的圈子,多与本地人接触。”马祝安感叹道。
华人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挂春联。剪纸、窗花、旗袍、刺绣,中式元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抢眼。年货市场的热闹景象,小贩中心的人来人往,这些我们周遭司空见惯的人事物,在移居本地的外国设计师眼中,闪耀出一抹别样风采。
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人事物,到了外国人眼中,变成创作灵感的来源。看移居本地的外籍设计师如何通过作品,观察本地人的生活,诠释华人元素及南洋风情。
近看一幅画可以凝视很久,每一件生活里的小物品是主角也是配角,像被赋予了生命力一般,在城市景观中焕发着新活力。最多的时候一张图里能容纳六七百张照片,为了在杂而不乱中呈现秩序,露易丝以中式窗格雕花为框架,将物品有序地摆入,注重左右对称,体现了传统的东方美学。
向小贩文化致敬
露易丝的衣橱里挂满了各种刺绣服饰,有娘惹长衣可峇雅,满清格格的刺绣棉衣,做工精美的旗袍,还有从各处淘来的大花布。这些衣服她平时不穿,只是为了拍照,取上面的花纹做画里点缀的元素。她喜欢用抠图软件一点点抠出刺绣的祥云、比翼双飞图、雀上枝头,这些吉祥物不仅寓意好,颜色也绚丽,点缀在作品里一下就有了动感。
在记录美食之外,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人,他说:“每个定格的瞬间都是在记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果没有人介入只是食物,每个档口没有区别,因为有了摊主与熟客的互动才形成了小贩文化,让一切生动起来。”
有人喜欢观察静物之美与设计中的细节,也有人喜欢感受人潮涌动中飘出的烟火气。来自美国的马祝安(55岁),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寻觅街头美食,后来变成浮雕版画的创作灵感。他的作品以地标性美食为主:榜鹅椰浆饭、加东叻沙、文东记鸡饭、陈明乌打,芽笼的榴梿摊,就连乌节路流动冰淇淋车也入画。
今年是露易丝(54岁)一家移居狮城的第九年。来自伦敦的她,最初随先生来本地工作,夫妻俩有一对双胞胎儿子,最近刚考上大学回英国念书去了。
摄影与手绘 拼接出马赛克艺术
父爱激发创作欲
记录与人互动的瞬间
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尺寸的刻刀,马祝安透过一面放大镜,一点一点把纹路刻出来,制作一幅雕版可以花上两周时间。通过用心雕刻的创作方式,他希望传递一份对于小贩文化的尊重。“新加坡是个年轻国家,还在寻找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我看到了小贩文化的独特性,希望通过创作保留一种社群共有的记忆。”
之前在伦敦,露易丝是平面包装设计师兼设计学院讲师,曾任职于Crabtree & Evelyn等品牌。经常与传统英伦风繁复精致的印花打交道,练就了她捕捉细节的能力。书架上有不少关于中式图案、纹路、印花设计的书籍,她从中学习找灵感。来到新加坡后,她继续捕捉本地独特的南洋风情,创作了狮城系列。
一直以来,露易丝喜欢住在富有历史感的老房子里,南洋特色的黑白屋,如切一带的店屋都是首选。走进她的家(也是工作室),满眼映入大大小小的中式元素。房顶一隅挂着从各地淘来的鸟笼、纱布灯笼、飘彩祥云,一个个亲手挂起来。橱柜里分类摆放着瓷器、茶叶盒、胭脂粉、毛笔、茶壶等,一部分在本地古董店找到,大部分是从各地网购淘宝而来。“有些从英国或美国运过来,南洋出去的东西,我又把它们带回家了!”露易丝笑着说,每次跟人展示这些宝贝,她都能滔滔不绝大半天。
一张照片只能带出一个场景,但如果把很多张照片拼在一起,就能拼凑出一座城市的味道。因为想要纳入作品里的元素太多,露易丝突发奇想,干脆用马赛克的方式把所有元素拼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她先通过摄影捕捉某处建筑、藏品物件或布料上的细节,再用制图软件把照片和抠出来的素材组合起来,打印后在画板上完成手绘部分,加上金箔水粉点缀,在灯光下呈现出立体效果,熠熠生辉。
对马祝安来说,艺术创作不仅是一份表达,也是一种治愈,对自己和对家人。2009年他全家从美国移居新加坡,几年前妻子不幸罹癌病逝,那时女儿才四岁。他决定辞去广告业的工作,成为全职父亲,陪伴幼女。“当时女儿还小,很多内心的情感无法表达。但她的想象力很丰富,每天都会给我讲各种天马行空的故事。讲故事成了我和她沟通的桥梁,从中了解她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为了将女儿的故事具象化,马祝安重新拾起画笔,开始涂鸦故事中的场景:从木乃伊与吸血鬼打斗的场景,到滨海湾的热气球盛宴。渐渐地,岛国的阳光抚平了内心的伤痛,父女俩也开始融入本地生活,从周遭汲取养分与力量。如今女儿已经11岁,在邻里中学上学,岛国也成了父女俩的第二个家。
考虑到装饰画会放置在不同的生活场景,她还设计了不同色调主题,色彩明亮的适合摆在客厅,颜色素雅的可以挂在卧室,还有黑金、红粉主题等配色。为探索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她在一幅以“爱与喜宴”为主题的作品中,融入了送子观音、印度神像、牡丹、双鱼等刺绣,还有最爱的“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