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是一场世纪大考,给所有表演艺术团体出了一道极难的必答题。鼎艺团以创意巧思,交出了亮眼答卷。
疫下别出心裁拥抱科技
黄德励说:“冠病疫情让我们意识到拥抱科技的重要性。通过科技,我们可以为观众提供更新颖、更沉浸式的体验,这也是我们下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最早探索华乐室内乐概念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教授。他的代表作《欢乐的夜晚》创作于1970年代末,为二胡、琵琶、扬琴、筝和柳琴(或阮)的丝弦五重奏所作。每件乐器都有独立的个性,生动地刻画了夜市叫卖、杂耍、游人等形象,具有开创意义。”鼎艺团首席客座指挥郭勇德说:“可以说作品是乐团生存的根基。在鼎艺团的起步和成长中,很多作曲家的指导建议和创作支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5年前,一群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的毕业生创立了鼎艺团,立足本土,放眼世界。15年后的今天,他们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实现跨国界、跨文化的艺术合作,为不同年龄层观众策划乐季。经历了疫情的磨炼,灵动的思维结合了科技与技艺,为观众呈献新颖的表演形式,赢得掌声与喝彩。
从2013年起,来自中港澳台和北美的室内乐团,如ConTempo(北京)、汤家班(上海)、小巨人丝竹乐团(台北)、Music from China(纽约)等都曾与鼎艺团同台献艺。除了为两团合作的新作品激发灵感,来访团也为本地观众呈献各自独特风格的节目与讲座,包括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川蜀音韵等。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郭勇德说,乐团也在探索尝试无指挥的演奏形式。他说:“西方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钢琴四重奏等都没有指挥,强调乐手之间的合一性和对话感,以及与观众的现场交流。如果指挥站在台上,无形中会把关注吸引到一人身上。”
如今站在15周年的里程碑下,鼎艺团在经历两年多的冠病疫情洗礼后,不仅掌握更多线上制作技能,也更加笃定拥抱科技、发展华乐室内乐的战略方向。通过举办国际华乐室内乐节和“作弹会”(即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鼎艺团在广交朋友、名扬四海的同时,也把本地多元文化、跨界艺术融会贯通,让华乐更贴近本地生活。2019年,鼎艺团获颁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团体奖)。
去年9月,鼎艺团妙用最前沿的全息投影(holographic projection)技术,将一代歌后邓丽君“带回舞台”,震撼人心。今年4月,音乐视频《乐。气》采用双耳录音(binaural recording)技术,并以指挥家、演奏家的视角摄像,创造一个三维立体视听空间,把观众带到录音现场。
他指出,“鼎有艺思”系列就是聚焦于演奏家的音乐会。每场“鼎有艺思”音乐会突出一件华族乐器与另一异族乐器之间的对话,如琵琶与甘布思琴、华族鼓与马来鼓等。在这个系列中,演奏家要独立策划音乐会,与作曲家探讨怎样写出好作品,呈献生动有趣的音乐会。这对乐队团员来说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2020年11月,鼎艺团举办了疫下首场现场音乐会。除了不超过50名观众的限制外,乐手之间、乐手和观众之间也须保持安全距离。主办方别出心裁地安排观众坐在黑箱剧场的舞台中央,乐手们则分散在剧场周围,形成一场独特的360度全方位视听体验的音乐会。
“华乐室内乐节硕果累累,兼具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影响力。”滨海艺术中心文化社区节目策划主管余登凤说:“鼎艺团有非常全面周到的节目规划,如跨界融合的‘乐。艺’系列,为小孩子设计的‘艺想天开’,为乐龄人士准备的‘艺悦乐龄’等,非常贴近生活。因此我们在很多节目上亲密合作,提供场地支持。”
“可以说鼎艺团在前15年里摸索出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是要坚持、突破和升华。”郭勇德说:“前路犹如逆水行舟,面对的挑战不仅是日新月异的科技,过去两年的疫情更是宝贵的磨练,让我们时刻保持敏捷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审视未来的走向。15年里,这班年轻人不仅在演奏水平上大幅提升,也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我对鼎艺团的未来非常有信心。”
鼎艺团的忠实观众林美薇(行政人员)从五年前开始关注鼎艺团,最令她感动的是“乐。艺”系列的“龙窑陶乐”音乐会。“通过这场音乐会我才知道新加坡还有如此坚守的文化遗产,真的非常感动。”也是宝妈博主的她带着当时还上小学的儿子一起去看鼎艺团的音乐会,她说:“不爱讲华语的他对华乐的接受度很高,这出乎我的意料。疫情期间他还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听到鼎艺团的音乐会。”
在庆祝10周年时,鼎艺团的小伙伴们自认一路走来最大的成就是乐团的公司化和乐手的职业化。毕竟这班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的毕业生,从草创之初还不时须自掏腰包补贴理想,到有足够的经费发薪水、策划乐季,无疑是十分亮眼的成绩。
不比西方古典乐坐拥百年的历史积淀,刚起步的华乐室内乐曲目相对匮乏,这对鼎艺团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除了三年一度的“作弹会”,鼎艺团每两年也举办华乐室内乐节,邀请海外同行共襄盛举。郭勇德和黄德励说:“我们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发展愿景,即打造一个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华乐品牌。但作为一个年轻团体,经费不足以支持全球巡演,那我们就把世界邀请来新加坡,再通过他们把新加坡的作品带出去。”
本地资深乐评人张道亮医生初识鼎艺团是在2011年,观看中国二胡大师闵惠芬的来访演出。他回忆说:“闵惠芬是享誉极高的二胡名家,记得几年前她曾来访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我不巧错过那场,于是特别买了鼎艺团的票。能够请来这样重量级的名家,我想他们的水准也不错吧。”自那场后,张道亮至今每年都会去至少两场鼎艺团的音乐会。
鼎艺团助理指挥黄德励说:“至今我们委约创作的原创作品至少有50首,如果算上改编作品一定超过200多部。不久后,我们即将印刷出版第一本谱集,收录八首鼎艺团原创和首演的合奏曲。下来,我们还打算陆续出版小协奏、小重奏等不同形式的曲谱,丰富华乐室内乐的音乐文献。”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在鼎艺团草创之初就为他们创作乐曲,并且建议他们不要盲目扩张人数,抓准室内乐的独特定位;中国著名指挥家曹文工曾亲赴新加坡,为鼎艺团2008年参加全国华乐比赛(小合奏组)量身编曲,助他们夺冠。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华人作曲家周龙、陈怡也是鼎艺团的坚实后盾。这些作曲家不仅为鼎艺团慷慨创作,也出面担任“作弹会”的评审,让这个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极富含金量。
作为一名资深古典音乐乐评人,他认为“华乐室内乐”的概念新颖有趣。“传统中国戏曲、丝竹乐等重奏的音乐形态是异音织体(heterophony),即不同乐器演奏相同的骨干旋律,但在不同段落各自加花变奏。”他解释说:“现代的华乐室内乐参考了西方的和声、对位概念,让整首乐曲丰满起来。除了乐队合奏,常有三两乐器的小重奏,既有和声的丰富感,又有独奏的通透感,十分有趣。”
今年2月,鼎艺团首登滨海艺术中心华艺节,呈献中国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创作的多媒体巨作《五行》,由本地导演吴文德执导。余登凤说:“滨海艺术中心与鼎艺团之间的合作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我紧密关注他们的发展,认为是时候邀请他们登上更大的舞台,呈献一场大制作。这部作品符合他们的风格,也契合本届华艺节的主题,收获了很多积极反响。”
郭勇德透露,计划在11月举行的“庆生”音乐会上,王建民和周龙将受邀分别为弹拨乐与打击乐,以及拉弦乐和吹管乐创作;鼎艺团驻团作曲、本地作曲家蔡宗玲也在酝酿一部能够展现鼎艺团未来愿景的作品。郭勇德说:“作为新兴乐种,华乐室内乐百无禁忌,任何乐器都可以自由搭配,充满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张道亮说:“10年来我关注着鼎艺团的每一步成长,感到十分欣慰。他们既得名家的正统真传,又有活跃的思维,积极尝试与诗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是非常有创新性的乐团。”
全球华人作曲家作品加持
在张道亮眼中,鼎艺团偏得无数华乐名家的垂爱,得以吸取养分茁壮成长。令他印象最深的音乐会之一是2012年3月的“大师风采”。在这场音乐会上,笛子宗师陆春龄、古琴宗师龚一、二胡宗师王国潼和弹拨乐先驱冯少先与鼎艺团的一班后生同台竞艺。在他的乐评中,张道亮写道:“有如西方古典乐的梅纽因(小提琴)、塞戈维亚(古典吉他)、罗斯特洛波维奇(大提琴)和里赫特(钢琴)四位宗师同台,这是观众所不敢想象的。”在他此后10年的乐评记述中,如此名家泰斗的名字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