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哺乳有赖正确技术与家人支持

赵依玲提醒,哺乳妈妈要注意不要使用吸力太强的泵奶器,因为这可导致乳头和乳腺管损伤。

使用泵奶器应以喂乳分量储存母乳

黄丽丽(41岁,金融从业员)去年3月生下第三胎后就开始哺乳。由于前两个孩子也是以母乳喂养,她对哺乳过程并不陌生,但她认为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性与状况,因此哺乳妈妈要随机应变。她说:“我的小儿子与之前两个孩子相比,哺乳的时间较长,因为他较嗜睡,这也许跟他稍微有点早产有关。我会轻轻挠他的脚心或下巴,或适当地更换哺乳姿势,让他保持清醒。”

哺乳母亲支援团(新加坡)(Breastfeeding Mothers' Support Group,简称BMSG)副主席赵依玲建议父母关注婴儿日常的排泄情况,了解所摄取的乳汁是否足够。理想状态是宝宝在第一个月每天(24小时内)更换至少六片纸尿布,以及排便至少三次。除了监测宝宝的排便和排尿频率,过度哭闹或极度嗜睡也是须要警惕的异常现象。

哺乳妈妈分享经验

李洁盈强调,正确的哺乳技术,以及获得适当的喂乳援助与家人支持,是新手妈妈成功哺乳和确保乳汁充足的关键因素。若出现哺乳困难,母亲可采用“改良式摇篮抱”(modified cradle)或“足球抱”(football hold)的姿势,为孩子提供支撑,并确保孩子把口张大且含住乳晕。

喂乳应以宝宝饥饿与否,灵活调整哺乳时间。竹脚妇幼医院资深哺乳顾问兼哺乳护理服务助理处长冯宝珍指出,根据宝宝需要而不是规定时段安排喂奶很重要。一般宝宝可每两到三个小时哺乳一次,每次持续15到45分钟,直到宝宝饱足为止。

贴士:可尝试在喂乳之间的空档,用冷敷袋或冷藏卷心菜叶敷在乳房上减缓乳房肿胀或疼痛感。若有需要可服用止痛药物,如扑热息痛(paracetamol)。

赵依玲提醒,若母亲在哺乳过程中遇到困难,应该让获得国际委员会认证的哺乳顾问评估状况,而不是交由按摩师或陪月嫂来处理。

贴士:涂抹纯净羊毛脂乳头膏(purified lanolin cream)有助疼痛的乳头复原,而母亲在没有哺乳时,可戴上乳房护罩(breast shells),防止乳头与衣服产生摩擦。

乳头疼痛:在哺乳初期尤为常见,原因往往是母亲哺乳的姿势不正确,或宝宝含乳方式不对。一旦察觉乳头疼痛,应尽快求助,学习让宝宝正确含乳的技巧。

产后乳房胀痛与乳汁淤积 中医内服与外治

本月初是世界哺乳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产妇以纯母乳喂养新生儿六个月,并持续至少两年,让宝宝获得良好的营养来源。然而,新手妈妈因经验不足,哺乳本身从如何让宝宝正确含乳(latch on),到确保宝宝摄取足够奶水,都具有一定挑战;碰到乳房胀痛时,又该如何处理?

要注意的是,有些十分幼小的宝宝如早产儿,出现黄疸或生病的婴儿,可能没有力气提示母亲要哺乳,因此务必要至少每三个小时叫醒宝宝喂一次母乳。

出现乳房或乳头红肿热痛,病情多数化热,应及时就医诊治。一般用药须加用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蒲公英等。穴位按摩多取合谷、曲池、少泽等。中医师会根据妈妈的身体状况,对症治疗。

产妇宜尽早开始及依据宝宝需求喂乳,同时确保宝宝含乳方式正确,并适当让母乳排空,这都有助预防与降低乳房肿胀程度。缓解方法包括按摩乳房、乳头和乳晕部位,以清除堵塞并促进乳汁分泌。 

余仁生中医诊所@实龙岗副高级医师林佳仪指出,哺乳妈妈因乳汁排出不畅,淤积成块而出现乳房胀痛十分常见。当宝宝因吸吮困难而拒乳,若妈妈也因疼痛不愿哺乳,可加重胀奶情况,严重的话可发展成急性乳腺炎。

职业妈妈在工作场所吸乳后,运送回家途中,宜将母乳与冰袋一起装在冰盒中,一到住家即刻放在冰箱里储存。喂乳前,将冷藏的奶瓶放入约40摄氏度的温水中加热约10分钟即可,切忌煮沸乳汁或用微波炉加热。解冻后的乳汁也不应该再冷冻,以免受污染,喂乳后要将奶瓶里剩余的乳汁倒掉。

受访哺乳专家与支援团体提供见解,哺乳妈妈也分享经验之谈,助初为人母者在哺乳期保持身心健康。

黄丽丽也遇到乳腺管堵塞的问题,导致哺乳时有触痛感。她透露,通过竹脚妇幼医院哺乳顾问的协助,学习如何正确疏通乳腺管的技巧,以及定时以泵奶器吸乳有助缓解问题,她也在家庭医生的建议下,适时地服用止痛药物。

及时有效地疏通乳腺管和排空乳汁,是减少产后乳房胀痛的关键。哺乳时,左右两侧宜交替喂乳。此外,哺乳妈妈还要注意卫生保健。

——林佳仪医师

在疫情下,哺乳妈妈出外透气的频率或许减少了,但黄丽丽呼吁妈妈们在照顾婴儿的同时,也要懂得呵护自己。她说,产妇还是需要安排时间让自己歇息,如做产后按摩放松,而遇到哺乳方面的困难也不要害怕寻求援助。

乳腺管堵塞:由乳汁淤积在乳房所导致的局部堵塞。通常患者会察觉乳房有明显疼痛肿块。原因包括没充分排空乳房某个部位的乳汁,或衣服太紧所致。若没接受适当治疗,乳腺管堵塞可发展成乳腺炎。这时候,母亲仍应继续喂乳,帮助疏通乳腺管,而在喂乳前后按摩乳房可促进乳汁流动。如果有发红或发热现象应求医,并根据情况可能须服用抗生素。

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外治包括针灸、按摩及外敷。她解释:“胀奶以肝郁气滞型及气虚血瘀型多见,中药多用柴胡、赤白芍、枳壳、当归、瓜蒌、王不留行、通草等。单纯的肝郁气滞证可取通草30克,煮水饮用。”

冯宝珍和赵依玲都指出,按宝宝需要哺乳的次数一天可高达8到12次。通常母乳量会随着宝宝的需求改变。当宝宝逐渐成长,大多时候哺乳频率会降低,而母亲可能会注意到宝宝喜欢在特定时间喂奶,这也有助于母亲预测孩子什么时候会饿。

提醒:热敷方法应在乳房按摩后,出现乳汁渗漏时才使用。因为当乳腺管堵塞发生时,热敷可能加剧肿胀程度。若上述措施不能缓解问题,宜寻求哺乳专家协助。

乳腺炎:这指的是乳房受感染,并可导致疲劳,局部的乳房触痛,以及伴随着发烧出现类似流感的肌肉疼痛。感染通常发生在单侧乳房的一个部位。压力,疲劳,乳头干裂,乳腺管堵塞,胸罩过紧,乳房肿胀和喂乳频率突然改变都可能诱发乳腺炎。

贴士:若有发烧症状,应多摄取水分及服用退烧药,也建议尽早看医生,并依据情况采取抗生素治疗。

林佳仪医师也提醒,及时有效地疏通乳腺管和排空乳汁,是减少产后乳房胀痛的关键。哺乳时,左右两侧宜交替喂乳。此外,哺乳妈妈还要注意卫生保健。建议穿戴柔软的棉布乳罩,可防止乳房下垂,也避免出现乳汁分泌、排泄障碍。哺乳期间也要注意调畅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及不良情绪的影响,可促进乳汁的正常分泌及排泄。

竹脚妇幼医院哺乳顾问兼哺乳护理服务临床护士长李洁盈指出,用泵奶器吸乳的妈妈,吸乳的次数应该与哺乳相似。她说,开始哺乳时,在一侧乳房吸乳约5分钟后,再换到另一边乳房,每次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但应定时吸乳,每24小时约八次。当母亲能维持稳定的母乳供应后,吸乳时间可依据情况改变。

哺乳要依据宝宝需求 至少每三小时喂一次

冯宝珍也提醒须回到工作岗位的哺乳妈妈,在宝宝出生后约四周,就可尝试以奶瓶喂母乳。开始时可使用较软的奶嘴让宝宝逐渐过渡。在开工前的两周左右,可逐步增加用奶瓶喂食的次数。周末或下班后,则可按宝宝需要哺乳,让宝宝仍熟悉母亲直接哺乳的方式,也有助增加乳汁分泌。

乳房肿胀:喂乳频率降低,可造成过多乳汁积累而引起乳房肿胀。这一般发生在产后初期,如母亲延迟开始哺乳所致。哺乳母亲的两个乳房都可能发生肿胀,也涉及乳晕和乳房周围,使乳房变得饱满、坚硬,或有触痛感。若婴儿含乳方式不正确,导致无法充分吸完乳房里的母乳,也可引起乳房肿胀,若情况得不到缓解,乳汁分泌量也会受影响。

常见哺乳问题与应对贴士

同时,来自医疗专业人员、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支持,也对哺乳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李洁盈和赵依玲皆强调,父亲宜适时给予哺乳妈妈精神支持和拥抱等鼓励,而日常协助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也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若乳腺炎导因与通乳腺管堵塞相关,治疗可包括上述按摩乳房疏通堵塞部位,以及在乳汁开始渗漏时,采用湿润热敷促进排出,并继续哺乳。要注意的是,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恰当,乳腺炎可发展为脓肿,届时医生可能得使用细针抽吸,或是开小切口排脓。

贴士:若在按摩后乳汁开始渗漏,可在喂乳前在患处热敷。使用不同的喂乳姿势,也有助排空乳房不同部位的乳汁。

李洁盈补充,在哺乳的职业妈妈应将吸出的乳汁,以每次喂乳的分量个别装在消毒后的奶瓶里储存,这能减少浪费,也使喂奶更加方便。她提醒:“放入约4摄氏度左右的冷藏格里,乳汁可储存大约48小时,而在冷冻格里则可储存三到六个月。此外,所有奶瓶都应贴上抽取的日期与时间,并且记得在喂乳时,先使用最早抽取的乳汁。”

赵依玲也指出,无论采取任何哺乳姿势,最主要是母亲和宝宝觉得舒服,也应该确保前者背部有足够支撑。在哺乳时,母亲的身体可能会向宝宝靠拢,但建议让宝宝靠向自己并保持放松,而母亲可使用枕头或靠垫等支撑背部,避免驼背而引起肩背酸痛。

本月初是世界哺乳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产妇以纯母乳喂养新生儿六个月,并持续至少两年。然而,新手妈妈因经验不足,在哺乳过程中往往遇到一定挑战。受访哺乳专家与支援团体提供贴士,哺乳妈妈也分享经验之谈,助初为人母者在哺乳期保持身心健康,“奶”到功成。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哺乳初期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包括乳头疼痛、奶泡(milk blister)、乳房肿胀、乳腺管堵塞,甚至乳腺炎(mastitis)。

奶泡:这主要是凝固的母乳积累所致,使长在乳头上的小白泡覆盖着出乳口,并可导致乳腺管阻塞。出现奶泡时应按摩乳房,把积类的乳汁挤出,并继续哺乳使阻塞的乳腺管通畅。

冯宝珍提醒,宝宝吸奶或母亲使用泵奶器时,没充分抽吸完乳房里的母乳,是导致母亲日后奶水量不够的常见原因。确保婴儿含乳正确以及每两三小时定时喂乳,可助母亲在哺乳过程中分泌更多母乳。此外,每次喂乳期间与之后,帮宝宝打嗝可帮助排除宝宝在哺乳过程中吞咽的空气。

提醒:有些奶泡须要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因此出现奶泡时,宜寻求专业医疗援助,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冯宝珍针对常见哺乳问题,提出以下注意事项,以及可缓解的方法。

哺乳妈妈黄丽丽呼吁妈妈们在照顾婴儿的同时,也要懂得呵护自己。图为黄丽丽与先生及三名以母乳喂养的孩子。(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