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广新式日常旗袍的先行者,记者问陈筱云怎么看现今新式旗袍在本地百花齐放。她笑说:“我刚看到时,也禁不住想:咦怎么跟我的设计这么像啊?可是我想我的初衷还是跟他们不一样。我设计的新式旗袍仍保留中式衣服斜襟盘扣的穿法,同时采用中式的平裁,而少用来自西方的立体剪裁,做出较为含蓄的轮廓。”

对“彤彤友谊商店”稍有认识的人会知道,这是彤彤第二个家。由前电视新闻记者与博物馆导览员陈筱云在2006年创办,“彤彤友谊商店”或许是新加坡最早推出新式旗袍的本地时装品牌之一。“彤彤”的第一个家设在邵氏大厦(Shaw Tower)一楼。2020年,疫情期间大厦拆除重新发展,“彤彤”2021年中搬到百胜楼。陈筱云说:“我本来相中附近另一家面向马路的店,后来疫情没有好转,店面没有着落,于是就搬到这里。我特别选择这一带主要是让老主顾有延续的感觉。”

第一家店面比现在大三四倍,装潢上自然能大玩花样,在14年间三度变身——第一次玩小性感,更衣室有绒毛,宛如女子闺房;第二次用粉红马赛克,砌出室内“小长城”;第三次则玩空间魔法,在室内一个小隧道打造庭院,院内还种了棵树。

旗袍更“接地气”

“彤彤友谊商店”是俗称“书城”的百胜楼目前唯一一家服装店。店后方是一整面壁画,画里的小女孩正打开木板门,俏皮地探出头来。店前的绿木框玻璃门与“小卖部”装潢妙趣,跟周围店面很不一样。

“彤彤”仍以售卖新式传统服装为主。至于“杂货”,她说:“我还在摸索希望找出一个真实意义的时尚概念杂货店,在选货方面多元一点。”瓷器是陈筱云最初的爱,家里有大量的瓷器收藏,她又学了20年的茶艺,所以这次她带进一些茶具,放在传统过大礼用的托盘摆设。杂货店前的玻璃柜子里陈列着布杯垫、布餐垫、小钱包和不同材质的胸针等,从街道望进去,还真有点旧日杂货铺的感觉。杂货的概念是进行式:她未来还想开发文具,引入食品等。

陈筱云带进茶具、杯垫、餐垫等家居品,扩大商品的选择。(李冠卫摄)

她在电视台新闻部工作了七年后,申请到奖学金到大英博物馆攻读亚洲美术研究生文凭,专攻中国、伊斯兰世界与印度装饰艺术。热爱文物历史的她去英国前还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当了七年的义务讲解员。

陈筱云透露,接下来,她会结合印度尼西亚峇迪布和印度布料来裁剪旗袍和中式上衣。她说,自己在2006年用纱丽裁制过旗袍,将两种非中式的面料结合裁剪中式服装却是不一样的尝试,带出我国的多元文化,以及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

搬到这里后,面积大幅度缩减,反而给陈筱云一个机会实现多年的心愿:“我一直想开一家杂货店概念的服装店。现在这家店小巧玲珑,我们就利用它的小巧,做成杂货店再适合不过了。”

陈筱云说,自己最终虽没进入博物馆工作,但却选择了卖衣服来让人们在生活上亲近中华历史文化。除了衣服,她还跟插画家Kuanth合作出版讲述过年习俗的童书《过年咯!彤彤与小小的过年手册》;让人们根据华人不同节庆和重要的日子DIY贺词红包封等。即使开业17年了,但陈筱云发现人们喜欢旗袍并不表示她们就喜欢这个文化:“譬如有个女顾客来跟我买了10多20套旗袍,但对中华文化仍是排斥的。我恍然大悟后会心痛。”

习惯在书城看到书店、文具店、乐器店和眼镜钟表店的人,每经过一楼的“彤彤友谊商店”,总会驻足多看几眼。

在百胜楼开第二间店的“彤彤友谊商店”,仍以售卖新式传统服装为主,但店里的旗袍更接地气,且创始人陈筱云希望把这里打造成杂货店概念的服装店。无论怎么创新,陈筱云仍坚持透过时尚让国人更亲近中华文化的初衷。

希望透过时尚让国人更亲近中华文化

将失望转为动力,陈筱云与两名跟随她多年的店员敞开新店的门户与小卖部,欢迎老主顾新客户,持续让新式传统衣裳贴近人,“衣然”肌肤相亲地传扬华人文化。

彤彤友谊商店的民国风女学生连衣裙。(李冠卫摄)

换了个地点,“彤彤”店里的旗袍也似乎更“接地气”。门前的模特儿穿上一套新式民国风的女学生装。店里架上也挂了一套套灵感来自阿嬷内衣的简单女式上衣。陈筱云说:“这系列改良的新式阿嬷内衣是彤彤的长青款。疫情期间,人们居家办公,少穿一整套的连衣裙,我们也朝向这个方向,推出许多这类的舒适上衣,人们也很能接受。不过随着社会开放,顾客又开始询问一件式的裙装了。”

说到初衷,陈筱云说她创设“彤彤友谊商店”的目的是要透过时尚让国人更亲近中华文化。这对文化与历史鉴赏的种子是自小种下的。陈筱云的母亲是一名美术老师,毕业自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陈妈妈认识台北故宫瓷器部的专家宋龙飞。陈筱云高中毕业后,进大学前,有幸听到宋龙飞讲解在皇后坊展览的唐朝瓷器,听得津津有味,从此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