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环保的替代物

2017年,龚盼盼一个人跑到北京拜师学艺,两周的闭门训练,习得点翠之艺。对她来说,那是她探索古代文史工艺的一部分,既然要研究古人服饰,在汉服之外,自然也少不了饰品。

翠鸟之羽点睛之笔

熟悉龚盼盼的人都知道,她最早从服饰开始,潜心研究唐、宋、明、清,甚至魏晋时期的服装规制与妆容特色,并在家里自行搭配、化妆、梳发髻。她常仿效古代文人雅士吟诗对咏的聚会方式,以历史文化为媒举办“雅集”。她曾在“早报悦读@NLB”讲座中,带领参与者重返盛唐,分享唐代青楼文化。

点翠的制作工艺注重细节,“点”是动词,指的是小心翼翼地将羽毛粘贴在金属模具的过程。翠鸟是体积娇小的鸟类,它的翅膀自然也是微如翎毛,薄如蝉翼,古人在“点”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几片拼接在一起,覆盖金属底盘,形成精美图案。

翠羽之所以能够绽放出天然光泽,是因为羽毛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小洞,在光照下形成不同角度的折射。自然界中孔雀毛、鹦鹉毛,也能产生类似效果。作为一种珍贵的材料,翠鸟羽毛不易采集。明清时期皇后的凤冠用翠羽做装饰,到了清朝鼎盛期普及开来,达官贵人对点翠饰品的追捧,曾一度造成过度捕杀翠鸟。为了保护奇珍,翠鸟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点翠工艺也日渐式微。

烧蓝工艺制作的饰品,呈现似水彩画般的透亮釉色。(互联网)
用翠鸟羽毛做成的饰品,纹理清晰,根根分明。(陈心媛摄)

在来临的早报点翠工作坊中,龚盼盼将教读者制作一款点翠胸针,造型精美别致,能在平日里佩戴。她将制作流程分为描线、剪贴、黏合。预备工作是把蓬松的鹅毛梳理黏合成紧致扎实的一簇,确保羽毛之间没有缝隙,这样才能更饱满地粘贴在金属托底上,还要注意保持根根分明的纹路,形成线条感。想要做出有质感的成品,羽毛的自然肌理也很重要,漂亮的肌理能带出丰盈的立体感。

时下随着复古风潮起,再次唤起人们对于古代技艺的探索,点翠工艺重获新生。龚盼盼介绍,不仅在北京,在中国其他城市都有点翠培训班,风潮正劲。现代人学点翠,在珍视工艺之外,也注重环保。染色鹅毛成了翠羽的替代品,虽然无法折射自然光色泽,但色彩选择多,适合手工艺制作体验。

从点翠到烧蓝,包括最近在研究玉石,龚盼盼热爱探索传统工艺,因为她痴迷于背后所体现出的中式美学。“研究玉石,喜欢它的温润,如东方人的性格。点翠背后的中式美学,体现了古人对于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竟然可以注意到一只小小翠鸟的羽毛,在阳光照射下会折射出不同色彩。这份欣赏与发现背后,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

中式美学启于自然 

点翠工艺的由来发展

本地文史爱好者、汉服女社创办人龚盼盼,2017年到北京拜师学点翠艺术。(龙国雄摄)

点翠工作坊 日期:4月6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至4时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演奏室(6楼) 收费:每人40元,早报VIP(订户)35元 报名网址及索取优惠码:bit.ly/zbccs-diancui

将蓬松的鹅毛梳理黏合成紧致扎实的一簇,方便剪贴。(龙国雄摄)
孔雀毛制成的点翠饰品,呈现不同的色泽。(陈心媛摄)

点翠的“翠”,指的是翠鸟。翠鸟的羽毛在光线折射下,可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其中又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翠羽莹光闪耀,熠熠生辉,流转千年不褪色。翠羽轻舞,银丝缠绕,当翠羽的光泽与金属光泽交相呼应,精美程度不言而喻,千百年来一直都是王公贵族的心头爱。帝王的服饰,皇后的凤冠也有采用翠鸟羽毛做装饰的。

在龚盼盼看来,点翠影响了日后的烧蓝工艺,以及景泰蓝的制作。景泰蓝所呈现出的瓷器之美,温润却不透光;烧蓝则呈现如同玻璃一般的透明,在蓝色光谱中色釉渐变。毕竟材质不同,烧蓝相较于点翠,更加坚固容易存放。点翠饰品很脆弱,羽翼娇贵,无法承受太多外力,因此人们开始转向烧蓝,寻找一种有光泽度的替代品。

在描线的白纸上画出图案后,将羽毛按照不同形状剪出即可。接着用胶水将羽毛黏合在金属框中相应的位置,一款精美的点翠饰品就做好了。过程中要用到小剪刀、镊子等一点点黏合。龚盼盼说,古人没有描边这一步,他们通常是直接目测金属托底的形状,剪好翠羽一点点黏上去。因为翠鸟的羽毛形状面积小,通常须要叠加黏合,直到把托底图案填满。

点翠是一种中国传统贵金属加工技艺,将翠鸟背部亮丽的羽毛镶嵌在金属底座上,制成首饰和工艺品。自汉代流行,到清代达到高峰。古装剧中,常见一众妃嫔佳丽头戴蓝色点翠头面(又称头饰),点翠牡丹如意锁、龙凤纹凤冠、发簪耳坠等,瑰丽丰饶。“垂花点翠朝颜态,悠然云影夕瑶香”,形容的就是生灵之美与器物之美结合的饰品。

早报文创空间 传薪创艺——点翠工作坊

由《联合早报》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办的“早报文创空间”,将在4月6日(星期六)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办点翠工作坊。届时,龚盼盼将到场分享、示范点翠工艺,以染色鹅毛代替翠鸟羽毛,参与者可亲手制作点翠胸针。在分享与体验中,让这门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除了制作点翠饰品,龚盼盼也有收藏。她将藏品小心翼翼地放在木盒中,再放入塑胶袋中密封,有时也会在里面放一张纸,防潮抗氧化。

点翠搭配金属拉丝工艺制成的饰品,色泽明艳,质感精美。(陈心媛摄)

普遍认为点翠工艺从汉朝开始,兴于清代康熙、雍正时朝,于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但龚盼盼认为,“点翠”的叫法自明朝出现,但类似于点翠这般用羽毛做装饰的技艺,可能更早之前就有。史书中记载买椟(dú)还珠的故事,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曾有人用外观镶有羽毛、宝石的盒子包装物品,后来被人买去。买家醉翁之意不在酒,退回盒子里的物品,只想要那个嵌有羽毛的盒子。由此猜测,用羽毛做点缀的工艺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存在。

点翠工艺制成的胸针、簪子等饰品。(龙国雄摄)

从点翠衍生出烧蓝工艺

有趣的是,在鹅毛之外,现代取材也可以用普通的彩带“点翠”。彩带由彩线纵横交织而成,使用前须要“抽丝”,将横线抽掉,留下一条条竖线,以模仿羽毛的质感。

随着点翠工艺在民间普及,考虑到成本和原料问题,逐渐出现了烧蓝工艺。烧蓝作为一种珐琅制作方式,又称点蓝、烧银蓝、银珐琅,是用银作胎器,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后又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色彩。烧蓝似点翠,都有光泽感,只是烧蓝的质感像水彩画般的釉色透亮。

现今点翠制作流程分为描线、剪贴、黏合。(陈心媛摄)
公众可在点翠工作坊上学习如何做胸针。(陈心媛摄)

穿越千年,这门技艺被代代传承保留至今。本地文史爱好者、汉服女社创办人龚盼盼几年前远赴北京学艺。在她的巧手下,点翠工艺以更加环保的方式重新走入大众视野。深入研究点翠之美,在4月初举办的“早报文创空间”工作坊中,龚盼盼将现场分享、示范这门古老技艺,带领公众一起体验制作点翠饰品。

龚盼盼将收藏的点翠饰品,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木盒中。(龙国雄摄)

点翠是一项传统首饰制作工艺,利用翠鸟之羽结合金属制作而成,精美珍稀,为古代皇室贵族所青睐。由于翠羽不易采集,采集过程并会导致翠鸟被过度捕杀,这项有千年历史的工艺来到现代,以更环保的染色鹅毛取而代之。龚盼盼喜欢研究古代服饰文化,特地到北京拜师学点翠艺术。她将在早报文创空间的点翠工作坊上,带领读者制作点翠胸针,领略古代工艺的魅力。

制作点翠胸针要用到的工具,包括小剪刀、镊子等。(龙国雄摄)

龚盼盼在京学艺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金属拉丝工艺,练习将银熔化做出底盘图案,再拉丝装点边缘。托底做好后才开始点翠,在其上涂抹适量胶水,再把羽毛粘贴在托底上。完成点翠后,还能镶嵌上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做点缀。为了保持羽毛的光泽度,龚盼盼说古人是用牛骨熬成的“胶水”黏合。待牛骨汤冷却后,形成晶莹剔透的天然黏合剂,不仅牢固,还能透出羽毛的轻盈感。时至今日,现代人改用胶水,羽毛也从翠鸟羽毛变成了染色鹅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