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洪爱珠爱卤肉。图为台湾美食,有卤肉饭、大肠蚵仔面线、焢肉饭和盐酥鸡。(龙国雄)

延伸阅读

民以食为天,舞文弄墨的人也都爱吃,《花点的春天》里记载了中国古人对美食的讲究,同时也展现了古时人们的生活面貌。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

爱下厨的作家不少,有的通过烹煮食物,呵护挚爱的家人。(梁麒麟)

吃进肚子的形上之学

洪爱珠爱卤肉,卤肉于她是家族技艺也是家族记忆,她说:“成长中少女的饿,零食甜饼也不足以消灭,需要吃白饭,拌肉汁。”

民以食为天,舞文弄墨的文人也爱吃。近年流行饮食文学,作家学者借饮食抒情的同时,也展现个人生活面貌,与现实有了有机联结。有的作家爱下厨,烹文煮字记录生活日常,每道菜都是甜蜜与苦涩的记忆;有的将美食化成诗;有的则为饮食的哲学找到一条出路。

焦桐自己说,这是一本“半生的烹调情怀,堪称异类食谱,通过烹煮食物,呵护最挚爱的家人,让她们也相爱。”

近年流行饮食文学,作家学者更是热衷借饮食来抒情,香港作家邹芷茵的《食字餐桌》便搜罗了当代名家作品中的吃喝画面,从张爱玲《烬余录》记录的战时香港粮食荒,到村上春树笔下孤独的意大利面男人,每篇文章还附上食谱,当真满足读者心灵到肚皮的需求。

谷口治郎漫画《孤独的美食家》里主人翁井之头五郎到处辛劳,忙里偷闲在日本各地邂逅各种美食,在平凡日子中找到饮食之喜悦,安贫乐道、知足,都是很美好的饮食哲学。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傅尔曼大学哲学教授莎拉·E·沃斯(Sarah E. Worth)写了一本《饮食的哲学》,要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之间,为饮食的哲学找到一条出路。

满足读者心灵与肚皮

她写道:“(从意大利发起的)慢食运动鼓励大家选择品质好、纯净、符合公平交易原则的食物,也就是由熟悉那片土地和作物,并且获得合理工资的农民与劳工悉心照料,所生产出来的优质食物。食物应该要用爱、关怀和传统来烹煮,也应该要与他人分享,我们不应该像替车子加油那样独自用餐。一起用餐是一种很特别,甚或是神圣的行为,而思考食物的来源、制作过程与烹煮它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事,不应该次于饮食所带来的真切喜悦。”

香港已故诗人也斯是出了名的饕客,他写过一首名为《新加坡的海南鸡饭》的诗。(叶振忠)

其实不然。乾隆风雅得很,每年在清宫办茶宴,邀请二三十位有才华的重臣喝皇帝用梅花、松子与佛手特调的“三清茶”,配小点心,吟诗作对。中国学者孟晖2015年出版的《花点的春天》开篇就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

她说:“独居以后,我也就知道了,无论是外婆还是妈妈,一个人才不卤肉,卤肉都是为了众人的。”“妈妈病中,站立三分钟都疲劳不堪,但卤肉的开场,将猪肉煸炒到必须的程度,需十几分钟,她全程站着,为了让我见到应有酱色。她逐步解释,我凝神狂记,几下的全数紧握不放。”——那是母亲病故前传授给她的最后家传菜,所以她在“母后至今,如遇困难,无端端孤儿意识滋长起来的时候,就卤肉。”


华人逢年过节,美食自然是核心,好像就是吃个不停。像满清盛世时期的乾隆皇帝,也是大鱼大肉吧?


美食还能化成诗,香港已故诗人也斯(梁秉钧)是出了名的饕客,《后殖民的食物与爱情》一书独步文坛。他的诗集《蔬菜的政治》颇具代表性,诗集里有一首《新加坡的海南鸡饭》,他是怎样写的呢?

华文作家多年来把饮食散文写出境界,梁实秋《雅舍谈吃》、林文月《饮膳札记》、舒国治《穷中谈吃》都是当中佼佼者。

新一代台湾作家中,洪爱珠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2021年出版,曾引起轰动,抓住读者味蕾,就连舒国治都难得出手为她写序,甚至想要买好多本书来送朋友,分享洪爱珠迷人的文字。

爱下厨的作家不少,台湾作家王定国有一篇《秋夜煮粥》,纸短情长,写老夫妻的生活,写一个男人为病妻煮粥时记忆缱绻。

台湾文坛出了名的美食家、好爸爸——诗人焦桐2023年出了一本厚厚的书《为小情人做早餐》,记录他的家庭生活,他为两个女儿做早餐的点滴,也记录他妻子从生病到亡故的那些日子,每道菜都是甜蜜与苦涩的记忆。


食物也成了心药。那吃进肚子的可以是形上之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