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I的便利付出代价
马家辉4月19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南大中文系副教授衣若芬对谈,探讨AI时代作家的角色,以及创意写作教育的挑战。
人工智能(AI)大型语言模型越来越先进,通用型AI的时代似乎即将来临。AI能够理解语言,能够写作,可以翻译,以文字为生的作家在新时代要如何自处?香港作家马家辉认为,作家面对AI其实问题不大,无非用或不用的抉择,反观读者面对AI难辨真伪,挑战才更大。
衣若芬也同意这个做法,但她认为,与其拒绝AI,更应该知己知彼,好好认识AI。
至于创意写作教学,马家辉承认这个领域是受AI影响的重灾区。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创意写作的马家辉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重视过程。他要求学生从学期一开始就定时提交创作笔记,看学生构思作品的过程,他们的反思,最后再比对学期末交上来的成品。
对读者来说,阅读AI生成的作品,哪怕它写得再好,也都是感情欺骗。
他说:“不管我给它输入多少指令,甚至把我的生命经验放进去,没有肉身重量的AI与我这个读者之间,那隐形的、无形的默契是不存在的,其文学与文字的重量就大打折扣。要花我多少时间去读一篇一个没有肉身重量的东西写出来的东西,何必呢?这世界上值得读的散文、小说还嫌少吗?我都来不及读了,还要把我有限的时间来读一个没有肉身重量的东西写出来的吗?这是巨大的侮辱。”
她以格律诗创作为例,AI能快速生成作品,学生可以通过了解AI的写作原理,比如某种格律要求、主题、情绪,再比对文学史上经典的同类型作品。“这等于是鼓励同学们从AI能做的与不能做的部分,去呈现为什么经典文学一直会历久不衰。”
创意写作教学是受AI影响重灾区
马家辉认为AI没有肉身重量,没有成长史,是没有办法创造出好作品的。AI也没有死亡的概念,无法感受时间。而有血有肉的写作者,总是在死亡的框架里写作。
延伸阅读
衣若芬即将推出新书《AIGC文图学:人类3.0时代的生产力》,从文图学的视角解析AI降临的时代。马家辉“香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曲《双天至尊》的第一部分,也将在中国代表性文学杂志《收获》上发表。
衣若芬强调,一方面使用AI,一方面要带着敬畏的心情。因为人们日常生活已渐渐习惯AI,甚至审美也受AI影响。她以手机摄影自带美颜效果为例,很多人眼中的美,已离不开AI滤镜。
AI能够快速生成文章,对马家辉来说,这种便利,其实要付出代价。他说:“写作者不怕写得慢,最怕写得太快。当我写得太快的时候,一定有问题,一定是里面有很粗糙的部分,不够繁复的部分。这是我们最担心的。往往最美丽的创作是从最困难、最挣扎、最苦恼中(诞生)……当我把这个部分不管是启动还是完成或是修改,交给一个叫作AI的东西,至少我个人是何其不放心、不信任的。对我来说这还是个很大的代价,因为我跳过困难的地方,看起来比较轻松,其实我是付出了代价:我没办法享受到最美好的时刻的诞生,我没有办法用创作的痛苦来逼出我最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