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在《忆女》中,春香和杜母思念丽娘的悲情戏份,尤其是和丽娘一起长大的丫鬟春香的戏份,很是打动我。可是整个上半场没出现过的杜丽娘之父杜宝,对着亡故三年的女儿表达悲痛,给人些许强行煽情之嫌,因在原著中杜宝是个代表封建家长制的反面角色。当然,把原著55出戏浓缩为精华本八出,编剧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实属不易,毕竟现代节奏下,能让观众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戏曲,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这种紧凑安排为观众提供理解戏曲并亲近传统的高效方法。谢幕时掌声如雷,足以证明演出是成功的。
不讳言,这是我第一次看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老师的确颇费心血,从舞美场景到演员行头,每处细节都极尽华美精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演出各环节也比传统舞台戏曲更讲究雅致,恰如重回一场400年萦绕不绝的情梦。
为精简而删重要戏份
(作者是焦点剧场总监、本地戏曲演员兼导师)
对于爱戏的我来说,能欣赏一出专业院团的精彩昆曲,已是一件幸事。如果有机会希望能看到上中下三本的《牡丹亭》,幽暗剧场里,会神于聚光灯下演员的一指、一叹、一折袖,听杜丽娘吟唱“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必是人生莫大享受。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它美于曲、声、词、身,最美于情。
步入剧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牡丹亭”三字布景,映射出昆曲之典雅。随着笛声响起,杜丽娘缓登舞台,一句婉曼的“梦回莺啭”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回记忆中的戏校时光。梨园自古有“京昆一家”之说,所以我们京剧演员都必须会几出昆曲。相较京剧的大气磅礴,昆曲更绵远优雅,细腻温婉如江南水乡的花红柳绿小桥流水。我的昆曲启蒙戏就是《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初听昆曲就被那旖旎曲调吸引住,再观杜丽娘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身段,便爱上这种美好。
“相约狮城 遇见苏州”文化周,观看由苏州昆剧院呈献的青春版《牡丹亭》前,这出戏最吸引我的是海报,主演沈丰英和俞玖林两位演员融于水墨丹青的扮相确为一道美丽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由于在新加坡鲜少能有机会观赏专业昆剧表演,此次观剧机会实属难得。
因在南京长大的原因,之前我听的都是“喉若雏莺静女”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老师的戏,她创排传承版《牡丹亭》,以《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折戏串联,把故事重点放在少女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痴,最后因痴而亡,当时由江苏省昆剧院演出。这次新加坡演出的精华本是在青春版基础上的再度浓缩成八折,分别为《惊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忆女》《幽媾》《回生》。就剧情而言,这八折主要选取了青春版上本和中本里颇具代表性的章节,这几场戏,每场都是极致经典的折子戏。但我个人感觉,对于不熟悉原著的观众来说,因为精简而删减了一些重要戏份,会给观众带来一些疑惑,比如整场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丽娘自画像,因为缺少“拾画”铺垫,下半场又突然出现此画,剧中也似乎并未介绍清楚,总觉得遗佚些了什么。
俞玖林、沈丰英二人都是获“梅花奖”的名家,整场演出举手投足间具大师风范,从扮相到身段都美轮美奂。唯一稍显不足的是,这场演出让我觉得二人嗓子欠佳,沈气息不够稳,几处唱腔有冒喉和音准问题,俞声音也是偏沙哑沉厚,似乎少了一些小生洪亮之声,不过自首演已有二十载沧桑流转,当晚整场演出近三小时,有大量唱念,演员能发挥至此已令人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