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人也保留着古典钢琴家的另一面。“钢琴家从小接受的训练就是孤独的,他/她甚至不需要面对观众,而是把这件乐器当作一座孤岛。有时我也会寻回那个自己。”

面对着环绕沉浸式的幕布投影,观众们在钢琴旁席地而坐,散落于四周的立体音响和轨道灯光烘托出极具未来感的气氛。随着硕大的月球在屏幕中升起,钢琴家李楚人奏起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并沿着原作的主题旋律引申发展出演奏者的创作。

和人工智能较量

去年9月,李楚人在本地1880俱乐部策划了一场极具启发性的“音乐会”。说是音乐会,其实是她和人工智能的一场较量。创作型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是当下最火的话题之一,邀请曾在牛津大学任机器学习研究员的李旻融编写模型,和李楚人各自根据现场观众随机选择的五个音符为发展动机,进行现场创作。三轮比拼下来,李楚人在现场观众的投票下大获全胜。

并非所有人都认可李楚人的创作理念。一些古典音乐的“捍卫者”认为,古典音乐本身已经完美,何需演奏者二次创作;钢琴乐器本身已经足够,何必添加过多辅助效果。

她说:“作为钢琴家,我一以贯之的艺术理念就是把古典音乐和钢琴最美的部分展现出来,通过科技的手段,把传统融入现代,带进未来。”

“从技术层面来说是创新,但背后的艺术理念却延续自瓦格纳的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理念。”李楚人提及的“整体艺术”由19世纪的大作曲家瓦格纳提出,他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在戏剧中集合表现,整合诗歌、音乐、舞台和视觉艺术。作曲家本人也常在音乐、脚本、舞台设计等方面亲力亲为。

把乐器当作一座孤岛

“Moonrise”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音乐”会。李楚人的背后,有一个完整强大的创作团队:氛围音轨由著名音乐人evanturetime制作,视觉呈现由艺术家Prako操刀设计,以沉浸式的立体效果,增强人们的感官体验。

作为演奏家,李楚人不仅每天不辍练琴,还经常飞到欧洲跟不同的老师上课,包括古钢琴、肢体表达还有随名师研习经典曲目。她曾在剑桥大学以自己为研究对象,探讨肢体动作与音乐演奏间的联系,凭此篇论文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22年她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同台演奏格里格钢琴协奏曲,去年也受邀在巴黎举办个人独奏会。而古钢琴纤弱孤寂的音色,则让她找到与这件乐器前世的连接。

“其实AI通过算法创作的音乐未必悦耳动听,人们听到的佳作其实是从成千上万个生成结果中挑选的。”李楚人说:“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符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牵动听者的情绪。然而机器无法感知时间,也无法感知情感。在它所需的一分钟生成时间里,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创作。不过我依然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保持积极和开放的态度。”

“独奏会自诞生起就是最简单的表演形式,只需要一台琴和一个人。”李楚人说:“但科技的进步赋予我们更多可能性,这是时代的馈赠。我非常感激有这么多才华横溢艺术家和我协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会。”

李楚人乐于策划演出非传统意义上的演奏会,也积极尝试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和NFT(非同质化代币)等科技潮流的结合。她希望通过科技的手段,把古典音乐融入现代,带进未来。

这场“Moonrise”多媒体音乐会是202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节的节目之一,也是李楚人近年来的得意之作。从2018年和朋友在本地著名夜店Zouk举办音乐会起,李楚人策划演出过很多非传统意义上的演奏会,也积极尝试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和NFT(非同质化代币)等科技潮流的结合。

每一个音乐生都曾梦想成为独奏家,回顾自己的音乐之旅,李楚人认为已经超越自己的梦想。“因为在一次次的创新和尝试中,我走出了古典音乐既定的框架,不断地被其他艺术启发,拓展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我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李楚人(右)在1880俱乐部与作曲AI模型现场比拼,与李旻融(左)和观众探讨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受访者提供)

瓦格纳整体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