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苹果新闻创办人黎智英的审讯展开,关于香港局势的新闻印象再次浮现,我以为留下书舍的选书会非常介入社会,或某种赴汤蹈火的氛围,但爬上这家四楼书店,迎接我的是在香港所遇到最亲切的店员(尽管我说着一口华语/普通话,她还是很亲切!),一进门主打的图书有:图文书《香港职人》、彭定康《香港日记》、梁启智《香港公屋》、黄仁达《天一半地一半》、朱迪斯·巴特勒《脆危生命》、约瑟·艾格思《本是同根生——哲学的启蒙课》等,展现了书店对本土的关怀,也强调哲学深度。

留下书舍(Have A Nice Stay),香港太子西洋菜南街228号唐四楼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hans.bookstorehk/

尽管2019年后香港出现很多独立书店,但生生灭灭,就在采访Kris期间,见山书店宣布结业,二三书房也因为财务管理不当的问题成为坊间热议话题。Kris认为这种新陈代谢很自然,每轮租约更新都是难关,各自尽力,如此而已。

爬上西洋菜街一栋老旧大厦四楼,留下书舍外贴满电影海报。(陈宇昕摄)

留下书舍店面不大,书也不多,除了前面提到的香港本土相关作品、新闻学、哲学书,还有日本文学专柜,那是Kris个人阅读偏好。此外还有一个书格为已经结业的阅读时代寄售书本。书店也售卖二手书,我挖到了一本港版、马来西亚翻译家叶惠翻译的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补足我的《挪威的森林》中译本。

Kris指出,香港独立书店彼此互相扶持,读者也以行动支持。(陈宇昕摄)

“(2021年)几家报社都关闭了,我们一时间失去工作,大家思考可以做些什么来延续(理念)。当时也已经没有空间可以回返媒体岗位,正好开书店成为一个潮流,大家意识到书店可以是一个安全的空间,成本也不是很高……”

留下书舍2022年成立,初衷是要推广新闻学知识,如今架上还有一排很厚重的媒体相关书籍,也有不少报道文学作品。Kris向我推荐苏钥机、张宏艳与李玉茹主编的《一人又一故事》,这本2013年出版的书邀请106位香港媒体工作者回忆采访工作,记录新闻工作背后的甜酸苦辣。

10年后的香港,经历了几番社会运动及一场疫情,独立书店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更上一层楼”(因为租金压力),选址在旧楼更高处,更往形而上去了。

10年前第一次到香港旅行时,曾慕名到旺角西洋菜街的二楼书店——序言书室与田园书屋探秘,由衷佩服爱书人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商业区保留了阅读空间。

待在书店两个多小时,来来去去好多顾客。离开的时候,跟我擦肩的几个人,手机亮着地图,用粤语说“在三楼”,相信也是慕名而来。我没有提醒他们其实书店在四楼,我想,这种稍稍的迷路也是逛独立书店的必要体验之一。

延伸阅读

我约了其中一位创办人Kris见面,关于店名,他解释,因为创办人都是记者出身,他们希望这家书店可以为时代留下记录。不过可能因为2019年后香港的出走潮,很多人以为店名的意思是人留下来的意思。

展现本土关怀

报社同事知道我要去香港,建议我一定要去留下书舍看看。书店是《苹果日报》《立场新闻》与《众新闻》被关闭后,几位失业记者开办的。

不过书店面向一般大众,Kris坦言这类硬书很难卖出,但书店希望保留这些书,不忘初心。

Kris说,香港独立书店很多,彼此互助,顾客也很有心,有的会在A店买一本,B店买另一本,以他们的方式支持书店继续经营下去。

我想这就是全世界独立书店拥护者共同的可爱之处吧。

新陈代谢生生灭灭

Kris侃侃而谈,他说,在闹市旧楼深处租一个店面做书店,成本不算太高,但也不可能赚钱,尤其销售书本不可能抵消成本,书店收入主要来源还是办活动收入场费帮补。如今五位创办人都各有正职,养着书店,只为保留一个自由思想的空间。

香港记者携手撰写的《一人又一故事》,记录新闻工作背后的甜酸苦辣。(陈宇昕摄)

留下书舍给我的印象是温和的,一点也不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