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导演陈彬彬在铁道走廊南部起点——2018年启用的甘榜峇鲁巴士总站,通过《走走(偏离轨道版)》三件作品,思考走路的意义。陈彬彬说,巴士总站是重要的日常空间,犹如神社。巴士工友换班时赶时间,有时连厕所也没能上,她在工友经常进出的全国交通工友联合会会所(NTWU)食堂,展示LED蓝字中文文本“慢慢走”装置。总站天花板横梁的英文文本装置则是一首诗歌,让行人放慢脚步。
艾弗顿园(Everton Park)第1座组屋空地上,出现了三个微型住宅模型,构成装置艺术“Everfowl Estate”。毕业自拉萨尔艺术学院的新加坡艺术家Divaagar说,该装置以其历史悠久的周边街区为蓝本——传统店屋、政府组屋与私人公寓,带出新加坡住宅的发展过程。组屋模型对面的组屋建筑就是灵感来源,构成对照,也是售卖红龟糕的吉祥食品老店所在。
新加坡美术馆自2022年7月起推行“每日艺术计划”(The Everyday Museum),旨在让公众在日常的生活空间接触艺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美术馆最新委托的九件公共艺术创作,出现在丹戎巴葛邻里与铁道走廊,即日起展至2025年3月9日,为期两年。
装置出自Space Objekt设计工作室,创办人之一Tina Fung说,公园有很多居民散步、健身、遛狗,希望装置能让他们停下来,激发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
美术馆将在4月29日及30日举办艺术走道开幕导览、艺术家讲座、音乐表演等免费活动,邻里餐饮推出促销,公众可上网theeverydaymuseum.sg了解。
港貌与艺术邂逅于邻里
媒体站在丹戎巴葛分销园第39座侧面,也就是新加坡美术馆新馆所在空地上,仰望马来西亚艺术家陈斯恩(Grace Tan)的装置艺术《旗海》随风飘扬。
现在柏林入驻的艺术家洪树群的铜雕装置《月光》也在威硕斯村,2 Wilton Close背后的草地上。白天看似一根烧焦的树桐,到了晚上,退入阴影里,为植被环绕,灯光投射在雕塑上。
位于达士敦坪公园,靠近寅杰路(Yan Kit Road)入口处的装置“{still} life”,由镜面组成,可反射自己与周围环境的样子。镜面的视角独特,往下看到天空,仰望看到地上,镜子突出新与旧(黄色寺庙与摩登组屋)、自然与人工景观的对比。
住宅模型也是各种家禽模型的陈列室,原鸡在这一带经常出没。入夜后,更能看清楚家禽模型。非人类居民(家禽)的和谐生活方式,暗示了城市居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可以是聚会、休闲地,也可以是各种动植物的栖息地。
原来我们站立处曾是一片红树林,1800年代是甘蜜、豆蔻、肉豆蔻、胡椒、黄梨等种植园。这一带自1840年起填土,后来建造码头,极大地改变了丹戎巴葛的沿海景观。几座山如华利士山、Cursetjee山、一部分的帕玛山、牙直利山等皆夷为平地。旗海超过400种的颜色样本,与周围的建筑环境,天然或人为的物质相关,带出丹戎巴葛过去200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史。
在丹戎巴葛广场的第4座与第7座,新加坡艺术家丁彦琳(Isabella Teng)的三个变形壁画《小岛屿》,乌托邦式重构以前的岛屿景观,在有限空间做无限的想象。丁彦琳说:“以前的海虽然不在门口,但比今天更靠近我们。”
建于1932年的新加坡—克兰芝的铁道走廊,2011年完成交通使命,重新定位为休闲场所,经修缮后开放,全长24公里。美术馆的“偏离轨道与艺术漫步铁道走廊”委托三位新加坡艺术家根据场域创作,从殖民地时代的铁道历史,探索我们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的关系,鼓励访客偏离铁道,与艺术漫步。
向来创作绘画的Hilmi Johandi认为这次的立体装置挺有趣,好奇周围环境会如何回应他的创作,展出期间会做微调。
巴士总站办公室化为一家戏院,每天播放五场陈彬彬的27分钟影片《走走》(有中文字幕),影片访问四个喜欢走路的女性,包括行为艺术家王良吟到街头走路表演,以及王良吟坐在轮椅上的母亲。
达士敦坪公园的装置艺术
铁道走廊旁边出口(55A Commonwealth Drive)通向威硕斯村(Wessex Estate)的路上,出现本地艺术家Hilmi Johandi的装置“Stagecraft: Landscaped Grounds”。这组广告牌大小的平板印刷,由20世纪初期马来联邦铁路局(1901-1948)旅游广告的碎片拼贴构成,并以舞台布景的方式呈现。
这是美术馆策划的“港貌与艺术邂逅于邻里”公共艺术作品之一,根据场域创作,探索丹戎巴葛区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特征和经济愿景。
雕塑采用天然与人工素材——玻璃纤维与不锈钢金属,灵感来自广场的树木与健身金属器材。玻璃纤维入夜后会发光,扶持着不锈钢,反映当代景观的生态运作系统。
到了第四季将有艺术家戴诗苇(Zen Teh)的装置“Rattan Eco Sprawl: Manifesting the Forest”,她与柬埔寨工匠以藤为素材,共同打造艺术品。
新加坡美术馆在丹戎巴葛邻里与铁道走廊推出九件公共艺术作品,让公众在邻里、铁道等公共空间接触艺术。
铁道旁的场域创作
第4座第一层乐龄角落的壁画,建于1970年代的组屋为海水环绕,上空出现彩虹。第三层在组屋内隐藏着仿佛在远方的漂浮岛屿。第7座组屋三楼的壁画,则重塑了20世纪初期历史建筑店屋的场景。
在达士敦坪公园(Duxton Plain Park)的北边与南边矗立着两件雕塑“Grounding Points”之“Settled”与“Settling In”。新加坡艺术家Aki Hassan说,作品启发自公园的印度橡胶树形态,有些树木需要木架支撑,从中思考安顿及扶持的意义。她觉得扶持并不是他人呈现的那样正面,其实该是沉重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