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的空间塑造,往往比人物塑造更加重要。能够将读者带入作者创造的时空里,小说便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成功的时空构建,离不开生动的想象力,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阅读积累。
他羡慕新加坡安定的社会环境,“因为你知道,2022年的中国,大家都经历了很糟糕的一年。去年的新闻有太多惨剧了,包括我自己的工作,也有各种恶心的事情。它们并非不能成为写作灵感,但有些事情发生了,你可能离得太近了,也没办法去写。因为我觉得作家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这种时候其实是一团糟的。在没有安全感的生活里,我就不会有想要创作的心情。”
创作《夜晚的潜水艇》中的短篇小说时,陈春成还在福建泉州植物园工作,正职是一名土木工程师。这算是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工作相对比较清闲。2022年,他的工作内容出现了一些变动,加上中国复杂的抗疫形式,这样的政府单位工作量一下增加了不少。陈春成觉得继续工作下去并不开心,也很影响读书和写作的状态,于是就提出辞职,准备全职写作。
《音乐家》却费了陈春成一些工夫,他说:“那篇小说,我2019年的3月就开始准备了,一直到7月才写,中间几个月就在查俄国的相关资料。其实很多都没有用上,但写的时候自己会心安一点,不会犯什么常识性错误。后来我看到一篇论文,说我那篇小说里俄罗斯文化相关的东西都没有写错。
作家枕边书
摘抄笔记近40本
除《酿酒师》外,在《竹峰寺》《传彩笔》《裁云记》里,都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对陈春成的影响。
《夜晚的潜水艇》开篇写道:“1966年一个寒夜,博尔赫斯站在轮船甲板上,往海中丢了一枚硬币。”一位富商兼博尔赫斯的狂热粉丝斥巨资要找到这枚硬币。故事的主角陈透纳在想象中建造了一艘潜水艇,在航行的过程中顺手拯救了富商派去寻找硬币的潜艇。
短篇小说空间塑造重要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有“发愤著书”“文章憎命达”一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他自己写《史记》的过程,对于“发愤著书”说理论的正式形成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见过了太多在世事蹉跎和生活折磨中写出动人作品的事例,仿佛艺术是一种苦难的馈赠。
辞职后全职写作
陈春成说《夜晚的潜水艇》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故事,“我小时候确实会把自己家的房间想象成各种交通工具。然后,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有两三年特别迷博尔赫斯,所以我就在开头致敬了一下。这个小说的处理的方法,就包括‘想象影响到现实’,其实也是致敬博尔赫斯的写法。”
读陈春成的小说,会有一种沉潜的体验。陈春成用三言两语便带你来到了《夜晚的潜水艇》的海底,《李茵的湖》的耽园,《竹峰寺》的山头,《音乐家》的列宁格勒。
“作家枕边书”系列已经来到第四期,这次《联合早报》采访到中国的90后作家——陈春成。他于2020年9月出版首部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获《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2021年此书获得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余华评价陈春成:“我觉得他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作家。”
“但是我的毛病就是,写之前我会想太久。你想太久了,你对那个故事就失去兴趣了。所以我今年想把那些搁置了的故事先写出来。”
陈春成说:“我其实更喜欢安逸的生活。我原来上班工作,是享受那种有规律的生活,还可以在工作间隙写小说。但有时候工作完全占据了你的生活,你就没办法写了。”
陈春成读书时,会摘抄笔记,A4大小笔记本,他已经写了近40本。他很爱抄中国古代的笔记、诗赋,比如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因此写《酿酒师》时,他便想用写赋的方式把小说写出来。
中国90后作家陈春成认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作家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这种时候其实是一团糟的。在没有安全感的生活里,就不会有想要创作的心情。
而《李茵的湖》从一个中式园林改建的小公园开始叙述,陈春成说:“《李茵的湖》其实就是我们老家县城的一个公园,有点苏州园林的感觉。我只是稍微美化了一点,没有什么构建,它是一个现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