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临时有一个月空下来写《人间杭州》。我这30天里大概又买了40本书。比如第一篇写良渚,那我就要有新的资料补充。我原来有一本良渚的书,写的时候又买了三四本相关的书。但这些书对我来讲就是功能性的,在我这可能就停留半个小时,因为我大概知道我要的东西在哪。基本就是一种本能,我知道这本20万字的书里只有2000字对我有用,那我就能够在十分钟内找到这2000字在哪里。”

切换写作频道

培养快速阅读

“我读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把比较重要的资料写在书的扉页上,隔一段时间再把这些读书笔记打印、整理出来。所以当需要用到这些资料的时候,大概也知道这个资料在哪里。

吴晓波认为:“一个读者对书的理解和获得,跟作者写作本身是没有关系的。读书本身是一个酵母,他仅仅是在某个时间点,完成了那个人身体上和思想上的发酵。这是一种弱连接。我跟大量的书都是弱连接。”

近年来城市书写盛行,有人用小说人物书写城市,有人选择用街道建构城市,而吴晓波选择了用古往今来在杭州行走过的不同灵魂,来塑造这座城市的记忆。翻开《人间杭州》,从五千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京杭大运河与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财富、繁华,大禹、白居易、苏轼、李清照、张岱、胡雪岩、冯根生等人的灵魂,在同一个杭州纷至沓来。

但是也有一些书会成为人思想世界的一个长期伴侣,会让吴晓波数次回看。

这便是吴晓波新作《人间杭州》的开篇。

“我是1968年出生的,我们小时候其实阅读是很匮乏的。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没有谈恋爱,那时就很枯燥,就去读书。我就是那个时候培养了快速阅读的习惯。

吴晓波是中国著名的财经作家,代表作有《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他总是能让严肃的商业写作跻身畅销书行列,所经营的蓝狮子财经丛书是中国本土财经书籍出版的最著名品牌之一。而这回吴晓波切换写作频道,新书《人间杭州》以诗文般的叙事,和220余幅历代珍贵照片与画作,成为他迄今作品中最为独特、充满人间感的佳作。

作家枕边书

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吴晓波,14岁便随家人来到杭州,当时是1982年,到《人间杭州》出版的2022年已经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第40年。吴晓波接受《联合早报》记者的视讯访问时说:“我多年前就想写这样一本书,所以一开始就有做一些资料梳理。2022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时间相对来讲多一点,又因为将办杭州亚运会,我想这个城市可能需要有一本这样的书,我就把它写出来了。”

书写自己的杭州

《人间杭州》不仅和吴晓波其他的作品风格不一样,写作体验也是不一样的。他说:“这本书跟其他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写作的时候特别放松,特别快乐。因为财经著作是一些大量的理性产品和非结构性的作品,内容本身其实并不可能让我产生很多愉悦感。但是《人间杭州》中我所描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场景都涉及到我个人的经验。我从少年到中年,只有去上海读大学的四年离开了杭州。”

《人间杭州》基本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来写,从良渚文明到2022年的杭州,五千年里无数的灵魂在这里谱写过自己的故事,被吴晓波浓缩进了这一本书里。吴晓波问记者:“你知道我从坐下来写《人间杭州》的第一个字到写完花了多少时间吗?”并答道:“我只花了一个月!”

“我一直觉得,每一座城市都行走着很多灵魂,他们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灵魂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他们会互相地瞥一眼,会交谈,会拥抱,会互相砍伐。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重叠,层层叠叠,有的是可以被感知到的,有的则终生茫然无知。”

要在30天内完成这样一本时间跨度巨大,又引用了大量文献史料的书,离不开平时的阅读积累。吴晓波如此自述他的阅读习惯:

近年城市书写盛行,有人用小说人物书写城市,有人选择用街道建构城市,而中国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切换写作频道,以轻松的散文笔调,写下《人间杭州》,用古往今来在杭州行走过的不同灵魂,来塑造这座城市的记忆。

“比如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对我的影响就挺大的,你看完那本书以后,你就会得到一种解放。你不会再被这个城市所局限。”吴晓波说:“作家相对于他所描写的城市,能够呈现出独立性和他个人的一些东西,这个对我影响特别大。因为很多人写城市志会被城市绑架。(在《伊斯坦布尔》的影响下)我写《人间杭州》,我就可以把杭州变成我自己的杭州,成为一种非常私人的叙述。”

另外就是“杭州”和吴晓波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他说:“因为杭州本身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讲其实没难度。但写完以后,人家说‘你再写本《人间上海》’,那我真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