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访乌敏岛好多次,唯有这一次,前往乌敏岛时,船夫将小船驶到海上,和我们的导览员点点头以后,熄了引擎,任由小船在海上漂泊。于是我们在船上静静地感受海风,感受小船随着海浪上下摇摆,身体感官也慢慢打开。

在“ubin”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烈的感觉自己是个“游客”。虽然我是新加坡人,但我和岛民的记忆太不相同,生活经历太不一样。在讨论环节时,我一直在思考,身为外来者,我们如何为乌敏岛决定它(岛民与岛上生态)的未来?

戏剧盒的戏剧创作向来取自生活,但总是大于生活。“ubin”毫无说教意味,只是以各种方式,邀请观众好好认识这座小岛,聆听它的故事,了解它的生命观。“ubin”让乌敏岛说话,观众于是对它倍感亲切,也与它有了更深一层的联结,戏剧盒纯熟运用戏剧的力量,成功拉近了岛与我们的距离。四小时的戏没有上厕所的余裕似乎很苛刻,但仅仅以四小时的时间就能让人对乌敏岛情牵且无法忘怀,真是不简单的任务。

乌敏岛成了剧场,观众分成几个小组,各组由导览员带领。导览员刻意走得很缓慢,要求观众在放缓的脚步中,打开感官,于是不时有观众兴奋指出(或用手机拍下)在屋檐下筑巢的小鸟、在附近流荡的猫、慢慢步行回家的老岛民……

除了听口述历史,看乌敏岛风光,也有表演观赏。三位表演者在不同时刻展开肢体表演,他们时而扮演岛上消失的记忆片段,时而化身成为对乌敏岛未知的展望。我想起戏剧盒的《在不久的将来:坟场》,当时剧组选择以无声的肢体表演,让失语的无奈和愤慨展露无遗;但在“ubin”,舞者无声的肢体表演,则让乌敏岛有了说话的话语权——舞者是媒介,为观众指出周围的湖水天色,鸟兽安详。

观众戴上制作团队提供的耳机,一边听着耳机,一边听着岛上自然界的虫鸣鸟语。耳机内是岛民们献声讲述他们的岛上故事,故事凑成了记忆网,交织成鲜为人知的乌敏岛历史事迹。这般类似播客(Podcast)的形式,配合类似步行游的体验——于是,观众的感受力有多敏锐,他们对戏的体会就有多深刻丰富。

演出结束后回到本岛和其他观众交流,有观众说,与其想象乌敏岛未来的样子,或许我们可以思考,我们从乌敏岛岛民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把“乌敏精神”带回本岛,我们可以怎么把岛民与大自然共生共荣的智慧体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对话继续,戏剧延展延伸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了。

戏剧盒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2022呈献的“ubin”,没有华语剧名,剧组保留了乌敏岛“Po Ubin”的原名,邀请观众参与四小时的另类戏剧体验,并没有让人失望。

在最后环节,剧组让观众为乌敏岛说话,一起发挥想象力,讨论乌敏岛的未来。观众也有机会了解乌敏岛民的现实困境,例如饮用水资源不足、岛民开店的契约需每年续约……在复杂的现实困境中,观众必须在愿景与现实之间权衡。观众在感受力和想象力的相互激荡下,开始明白乌敏岛是怎么样的一处特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