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年教授是我国前辈学人、作家,退休后笔耕不辍,耄耋之年仍坚持研究创作。

近99万字的《南山有栲》收录61位作者的50篇学术论文,以及五篇附文,分上、中、下三册,涵盖古典文学、世界文学、信俗文化,三者均为杨教授学术生涯中所涉猎的领域。

这些领域虽然跨度广,但杨教授认为,从方法论与所关心的问题来看,不同学科是相通的,也可相互借鉴。

除了杨教授的论文,《南山有栲》也收录多位本地学者与作家的文章,包括陈剑、林纬毅、姚梦桐、周维介、成君、寒川等。

研究之外,杨教授也曾以“风入松”“绿云”等笔名进行文学创作。多年的作品收录于去年2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的《云海集》。

杨教授仍坚持研究工作。他向《联合早报》透露,自己正筹备下一本学术专著。

杨教授说,他最初研究明清诗论,回国后发现新马文学创作丰富但研究不足,于是投身专研。后来他在台湾、泰国等地看到各种庙宇,对信仰文化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云海集》也是2021年《联合早报》书选推荐的十大好书之一,受到评审的高度赞扬。

去年11月,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南山有栲——杨松年教授八秩华诞祝寿论文集》,收录杨教授及多名学者与作家的文字。

跨领域的学术追求

杨松年教授向《联合早报》分享了他丰富的治学经历与《南山有栲》的成书过程。

南洋学会昨天(27日)在国家图书馆主办《南山有栲》发布会,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受邀出席致辞。发布会后,杨教授与其他学者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杨教授回顾,大约两年前,学界有人建议在他八十大寿之际举办学术论坛并出版论文集。论坛因疫情搁浅,但来自各方的论文源源不绝,这些文章去年结集出版。

杨教授也注重田野调查。他曾带领二十多名台湾师生到新马考察,除了在本地参加学术会议,还前往马来西亚参观古庙与学府。这些师生后来在台湾参与成立南洋文化学会。

1971年起,杨教授先后在南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也曾任第一届文艺研究会会长、《新加坡文艺》主编等职。2001年,杨教授赴台湾佛光大学讲学,并参与创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纵观杨教授的学术生涯,不难发现跨越领域与疆界的学术追求。他1963年从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获英联邦奖学金,于1968年负笈香港,在香港大学获得硕博学位。

杨松年教授已多年不参与本地文艺活动,但仍关注新华文学的发展。他坦言,目前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读者在哪儿?”。他说,现在有不少新移民进行华文写作,是一股很好的力量。他希望看到新移民与本地作者一起推动新华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