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星期前,收到朋友传来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身后站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朋友问:“你还记得她吗?她以前是圣公会中学的学生。”

理工学院让我真正开始喜欢上学习。为了能在过后考上大学,分数固然重要,但那些实用技巧的课程让我明白,你学到什么,什么就是你的,这比期末考的成绩单更来得有用。

人生这条路人来人往,拿糖拿刀的人我们也往往分不清,感谢所有曾教导我甚至拉我一把的老师,带我闪避了一些危险,或至少在跌倒后,不至于一蹶不振。

因工作的关系,曾到圣公会中学、南侨中学和南洋女子中学开过广播和主持相关的课,但课程往往只是几个星期,倒也没想过自己是名老师。每回学生开口喊我老师,还会觉得哪里怪怪的。

进入媒体工作后,才明白不留情面的人更多,我们只能把自己的态度调整好,减少给人挑剔的机会。

第一个让我享受到上课乐趣的人,是杨君伟。

感谢人生路上的老师

我这才想起,好几年前到圣公会中学开了一门广播主持课。当时班上确实有几个上课时眼睛炯炯有神的女孩,其中一个过后曾来电台实习,没想到另一个如今也读完大学,在朋友的公司实习。

上理工学院时,由于身边不少朋友是教育部签约的未来老师,也曾想过从事教职,只不过上大学前参加了电台举办的比赛,半路杀出了广播这个程咬金,毕业后因电台有空缺,于是当老师这件事就搁置在了一边。

活动乍看只是个破冰游戏,其实它带出了那门课的第一个重点: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真心分享之上的。

除了他和君伟,教我许多珍贵的课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有些在校园,有些在职场,有些甚至不知道他们被我视作老师。

这是我们一年级的第二堂课,在此之前,大家基本上都不认识彼此,活动让我们有了认识彼此的机会,加上建立在爆自己的料和分享秘密的基础上,很快拉近了我们这群小孩子之间的距离。活动过了一半,整间课室都是我们的笑声。

教师节的星期五,邀请了当年另一名理工学院的讲师上早班节目。他教我的一件事是专业态度,那时的我对于上课和写作业态度轻浮,他是少数几个不留情面的讲师。

这样的心态被我带到了大学。来到学术氛围浓郁的环境,有些课和教授不再那么有趣,挖掘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做学生的心理建设一部分。出了社会,头几年磕磕绊绊,于是告诉自己,能学什么赶快学起来,只要你的配备多了,路就会走得更轻松。

真心分享才能有效沟通

教师节快乐。

过后到学校教广播课时,最享受的是同学提出问题。过去当学生,总怕自己的问题太无聊,太无知,或纯粹不想给老师麻烦,于是不敢发问。角色互换后,才明白老师多渴望学生问问题,代表学生有兴趣,有思考,也似乎有学到那么一点。

从那之后,我发现建立在互动上的学习是那么地有力量。

我立刻在记忆里翻箱倒柜,但迟迟找不到对应的脸。不等我反应,朋友回复:“你曾在他们学校教广播,她是因为你,对广播产生兴趣的哦!”

君伟在我理工学院时期教口语呈现技巧。第一堂课,他就要求我们围成一个大圈圈席地而坐,接着自我介绍并分享一件在场同学都不知道的事,最终目的是在活动结束前,大家都能记得现场每个人的名字和他们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