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明天36”首次走进室内体育馆,创造了8000人入席的纪录。然而这场演出对我和桂霞来说是悲喜交集,因为我们挚爱的新谣老友,一路从不缺席的茂源学长和黎明姐,永远离开了我们。
由于不甘心,也因为开始年长而变得怀旧,虽然有所执着,但那个新谣与民歌越飘越远的年代,这样主题的演出也亦如岁月无情现实般地让我们处处碰壁,纵使是在许多人倾心用力的支撑下,仍然蒙受亏损。
这一夜,我们在不老的梦里与曾经的自己相遇,那场风花雪月里的情深往事,都在温暖的歌聚里重温了。
“明天”系列演出中,“明天34”回到当年新谣演出的最初场地嘉龙剧院,演出取名“回到最初”,是新谣人向嘉龙剧院告别的同学会。大合唱《我们这一班》时,大伙儿穿上求学时的各校校服,掀起无数“最初”的激动。
演出因疫情停办了两年,2022年生活回复正轨,刚好是新谣命名40周年。在淡滨尼天地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连续两年在淡滨尼天地市镇广场举办了回馈演唱会,让新谣支持者免费索票。演唱会在星空下举行,别有一番滋味,但许多朋友都因为无法取得门票而失望感伤。
至此,“重逢”新谣与校园民歌演唱会连续在滨海艺术中心办了好几年,直至2008年,我们把新谣与台湾校园民歌分成两个独立的主题演出。2013年,新谣演唱会以“明天系列”为名,在刚落成的星宇表演艺术中心登场,那是新谣演唱会第一次有5000名观众到场观赏,创造了纪录。“明天”系列一路从“明天31”唱至“明天37”,直到疫情暴发,当时只能以线上演出继续弹唱。
2004年,我们决心一搏,把“重逢3”演唱会搬进当时有点遥不可及的艺术殿堂滨海艺术中心。请了来自台湾以及已经移民欧美的知名民歌歌手,连同本地新谣歌手同台开唱。这一回,我们初尝叫好叫座的滋味,也加强了日后以“坚持会获得支持”的目标继续前进。
今年7月的“明天42不老的梦”新谣演唱会,我演唱了全场最老的歌,1970年代三毛作词,李泰祥作曲的《不要告别》。回首22年前开始筹办新谣演唱会,那是一场跌宕起伏犹如摸石渡河的音乐旅程,最初的意念不就是一种“不要告别”的情愫驱动;因为无法割舍的歌情奔放,还有曾经青春欢唱而恋恋不忘的轻狂年少。
2002年第一次主办演唱会时,我们以“重逢”为名,结合本地新谣与台湾校园民歌为主题概念,主要是想让这两种同样来自校园的美好音乐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词曲优美意涵清新多元的创作,在大家都忙于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渐渐被淡忘。
新谣,岛国特有的音乐名字,属于大家的集体记忆藏宝盒,独特得无法取代,专属认同系于一体,tailor-made for Singapore(为新加坡定制)。
资深新谣歌手无论容颜是否改变,歌声仍旧饱含时光深情,年轻一代歌手表现亮丽可取,让人老怀欣慰。传唱与传承交汇并行,象征了奔向明天的续航乐光。茂源学长的儿子和组员在台上一起演唱他的创作,全场观众以歌声思念黎明姐,《不要告别》歌词唱着“不要告别,在这灯火辉煌的夜里没有人会流泪……”许多人已经湿红了眼眶。
演出那天,从第一首歌《信的告白》到最后一首大合唱《锦绣年华》,台上歌手落力演唱,台下观众倾情投入,幕后团队全神专注,那互动相连的情感涌动,在四小时的演出里溢满室内体育馆,全场闪烁的手机灯光,照亮幸福了整个夜晚。
再次唱进室内体育馆
第一次唱进滨海艺术中心
在歌里重温不老的梦
今年年初,我们决定把“明天42”再度唱进室内体育馆,票价非常大众化,8000张门票在一天内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