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人就很温暖吗?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很温暖吗?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有做到对他人温暖吗?

记得20多年前,日子不是这样过的。

在那个互联网、电邮不普及,更不要说用ChatGPT的年代,想要自助旅行,我们有时候还得花大钱打电话、发传真订住宿、餐馆,或请旅行社代劳。

科技代劳以后,我们需要东奔西跑的时间大大减少;需要讨论日常的时间也大大减少。

在过去,某些生活技能和个人特质是必要的,譬如孜孜不倦到处找资料的技能,做剪报累积资料的技能,细心排列旅行、外出行程的耐性,优质的记忆力等等……这些技能和特质可以让每天的生活过得更顺畅。

这一次从意大利到英国伦敦去的旅行,我根本没有提前安排行程。我只是随性地问ChatGPT说,我住在泰晤士河边上的Blackfriars区,请设计五天四夜的悠闲假期。它便用了不到一秒的时间给我建议。我看了看,居然还颇可行。

到了异国他乡,如果没有做足功课,或者个人欠缺很好的记忆力和知识,去到什么了不起的景点,也未必知道有什么是必须要看的,或景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哪里。

不仅旅行,布置一个家也相对花很多时间。

我跟杉说:省了很多时间。我们其实多出来很多时间。

这种改变是不是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现在机器取代了基本的日常,有一天,是不是也可以取代更灵性、更深刻、更亲密的交流?更何况,这样的交流很多人也没有办法做到。

不过人有一样机器确实无法取代——吃喝拉撒。

科技的突飞猛进改变的何止是对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偷偷地改变了我们说话的内容。有的话,我们不再需要和人说、和人讨论,而是和机器说。

要找适合的家具,得仔细翻阅报纸上的广告,那就是我们的“互联网”,看什么地方在卖什么产品。广告的篇幅也不可能像今天互联网上店家的网页一样资料齐全。对方就算说自己卖的是具热带风情的印度尼西亚家具,修复漂亮的中国古董家具或制作精美的意大利樱桃木家具,你还是得亲临店面,才看得到家具的款式,知道价格、尺寸等信息。

很多人本来就不擅长交流,不懂聊天。让他讨论日常可以,但日常没得讨论以后,人与人之间要说些什么?还有,不需要东奔西跑以后,多出来的时间又要做些什么呢?

ChatGPT可以安排大致行程;谷歌地图可以指路,还可以推荐好吃的餐馆、好玩的景点,甚至让你及时看到其他观光客的评价、照片;各种软件的过滤条件可以把符合你预算及种种苛刻要求的饭店、民宿名单送到你面前;博物馆、美术馆现场还有QR码,随时扫码了解历史背景、收藏规模、精品所在地,甚至当下参观人数等等……只有太多资料,没有太少。

亲爱的J:

于是在伦敦的几天里,我就大致照着这个行程,加上自己的东拼西凑,玩了个不亦乐乎。

亲爱的J,许多人还很自信地说:不担心人会被取代。

交流的内容不再一样,方式也需要改变。但我们改变的速度跟得上吗?

现在呢,只要上网,人还没到现场,就已经几乎可以确定自己要买的是哪一款。

我不知道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

因为这样,人与人之间花时间讨论日常行程与作业,分享硬知识或背景资料的需要大大减低;具“工作性质”交流的需要减低了。

这真是大工程、大阵仗!

讨论“工作式”的需要其实相对简单。你负责这一块,我负责另一块,然后大家把材料集中,看怎么出行或处理最合适。

有一天,机器人长得比你帅比你美,说话风趣温柔,入得厨房,出得厅堂,还入水能游,出水能跳,你还会说不怕被取代吗?

这十几年来,那些多出来的时间,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和需要,还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些技能与特质,在每人一机在手的今天,突然重要性被降级了!

如果人做不到,被机器取代又何足惜?

有些人会说:因为机器没有人能给予的温暖。

那个时候,我出一次国要提前很多天,甚至是几个月时间做准备。我会到图书馆去借Lonely Planet;那本地方旅行百科全书还很难借到,很多人都抢着轮着借。借到以后,我得复印,或仔细把书里推荐的景点、餐馆、购物地点等等全部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