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创立的一个计划,旨在促进“创新”和“创造力”作为一座城市之永续发展和包容性的驱动力。
是的,潮州滋味是潮人的日常滋味。杂咸也好,鱼饭也好,多是因为曾经贫乏穷困而逼出来的滋味创意。
有一回,吃腻了大江南北一个味儿的酒店早餐,我在大堂找了位员工问:“我想去酒店外找街头小食,有什么特别好吃的?”这位制服员工沉吟良久,最后说:“先生,在潮州,能上街的都好食。难吃的,在潮州街上能活吗?”
潮州入榜“美食之都”名表,对我而言,本来也无太大悬念。《舌尖上的中国》栏目导演陈晓卿曾如此描述潮州:“潮州是,如果一个中国人号称美食家但没来过这个特别宝贵的美食孤岛(潮汕), 他不配称为美食家。”我不知陈晓卿为何将潮菜之乡的潮汕称为“孤岛”,但他以品食潮菜列为中国美食家的必备条件,还是让海内外的潮人深感自豪。
2023年名单中,广东省潮州市赫然上榜,列为“美食之都”。创意城市网络包含七个领域,美食之外,另有工艺、民间艺术、设计、电影、 文学、媒体艺术和音乐六个创意领域。经过将近20年推展,迄今已有100个国家中的350座城市入榜“创意城市网络”名单。
有句老话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而‘味’在潮汕”。自小在潮语环境长大的我,潮州滋味不仅限于舌尖,更“浸卤”于浓浓的乡音与血缘里。
1998年,我首度陪老母亲回乡省亲,一天里,在陈家的“花宫村”和母亲的“刘厝”,我大概就吃了四碗鸡蛋甜面, 清澈的面汤,细致的面条。清甜的滋味入口,和儿时生日,母亲给我做的一碗小寿面没两样。这种滋味,在家与家乡之外,似乎难以遇上。
2008年,我带领新山宽柔中学及泉州华侨大学两支节令鼓队到访潮州。一天中午,团队来到西湖公园对面的一家餐馆。午餐上来第一道菜,是“糕烧番薯芋”,筷子一夹入口,粉糯大芋头还真烫热,啊!这是久违的年三十晚围炉边的甜食呀!是父亲过世后每逢佳节倍思念的滋味呀!再来一口番薯,泪水竟潸潸而落,只好笑着对错愕的满桌鼓手说,“金玉满堂”太烫嘴,痛得流泪了。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天宣布了2023年新一批“创意城市网络 ”(Creative City Network)名单,有55个城市被列入。
廿四节令鼓在潮州扎根后,我走访潮汕的次数也多了,结织更多文化艺术界的朋友。这时期,尝到的潮菜滋味,也从官方接待的酒楼,转入韩江河畔的农家菜,巷弄深处的摊贩小店,或清晨五脚基的一碗白粥杂咸,午夜灯火阑珊处的一碗牛肉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