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得知A的遭遇后,选择的做法是默默聆听。我以为我尽了朋友的义务,其实也不过是个沉默的帮凶。

因为性的难以启齿;因为这当中涉及多少权力交换,旁人说不清,于是只好闭一只眼,更多人甚至选择先入为主地相信更有威望的那一方。

其实当年A闹上校方,中间管理层不是没想过将它压下,最后的处理也接近息事宁人,没有公开教授的行为,所幸A在获得某种赔偿下,多年后也释怀了。

寻求正义的公平出口

朋友A求学时期被教授追求,当时的A刚满18岁。为负上“尊师重道”的学生责任,一个个暗涌流动的课后辅导和课后的饭局,纵使A感到无所适从,但尽量不回绝。

这样的环境不只建立在硬邦邦的HR或辅导系统,也需要我们拿下对受害者的有色眼镜,还有更困难的是——如何有个机制不让强势的人成为不可倒的存在,而不是只有多年一波的#metoo运动才能让他们走下神台?后者需要集体智慧,很遗憾的,至今似乎没有多少机构办得到。

#metoo在台湾娱乐圈投下震撼弹,一个个名人貌似接力般,过往的不堪逐一被站出来的受害者掀开。当中是否有迎合嗜血媒体而博眼球的人,无从得知,关起门的事没有裁判,我们姑且相信所有受害者都是为抚慰伤口和寻求正义站起身。

#metoo至今已变成一种爆料运动,吃瓜的等待更多翻车的,但#metoo背后最核心的精神是对体制的革命——男尊女卑、权力高低造成的不平等交易甚至压迫,在未来是否有个公平的出口让他们寻求正义?而不是成为一头头被权力差遣 往迷途宰割的#metoo羔羊,最终只能默默舔舐伤口。

这个“运动”最细思极恐的是,它建立在一名受害者带动另一名的勇气而孕育出的。这样的连环爆,说明这样靠权势为所欲为的做法行之有年,甚至被某种程度地合理化。一个人的隐忍可以说是个案,那么多人的隐忍反映的是整个体系可能已从上至下做到官官相护,密不透风,连求救的苍蝇都飞不出。

说到底他是害怕。怕他的反抗会以另一种形式反咬他一口,尤其是他就读的科系,论文作业靠的是教授有点主观的评分标准。但是一次次忍让换得教授得寸进尺,直到某次在车上尝试进一步,A出于恐惧严厉回绝。过后,在双方各执一词下,A的作业没有获得理想的分数。

幸好A也不是个好捏的柿子,闹到校方高层后,教授心碎下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援助,过后离职前往海外。

坦白说,教授对A是真心的,但骚扰也是真实的。这种和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metoo类似或相同的行为,其实发生在社会各个角落。只要有不对等的权力架构,就会出现强势的一方希望借由资源和信息的差距,对弱势方索取性报酬或任何让步,手段可软可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