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年来在巴黎,这个弊病很显著地让我吃亏。因为这个城市常常会将精彩的活动和有趣的艺术品,巧妙地融合在生活中,我频频错过。结果常会出现被朋友拉着领子走回头的滑稽画面,以便让我欣赏错过的美丽。

我这个人有很多缺点,其中一个特别糟糕的,就是往往没有注意到身边,甚至就在眼前的人事物,常常处在状况外,对周遭事物一点都不敏感。朋友批评我眼瞎,我笑着回答是“老花”。以前在新加坡行尸走肉地为工作忙碌,双眼锁定电脑、手机荧幕,对这个毛病毫无察觉。

早在1960年代,当克里斯托刚从保加利亚到巴黎的时候,他住在凯旋门附近的顶楼佣人房,每天看着这个巴黎最具代表性地标之一的凯旋门,萌生要包裹这个建筑的构想,终于,60年后实现他的疯狂梦想。我亲自感受这股震撼的力量,何其有幸!

疯狂梦想60年后实现

这个奇特庞大的作品,今年9月18日隆重拉开序幕,10月3日开始拆除。短短16天的展示期,我屡次找理由经过,因为每一次的参观都有不同的领会。白天蓝天白云下,闪闪发光银蓝色的辉煌,对比夜晚沉默冷静的庄严雅洁,这座帝国风格的纪念碑,象征着我们每一个人此刻与疫情抗斗的心情。无论世界有多混乱,反省之余,日子仍然要灿烂地过,梦还是要继续地做。

巴黎人的日常生活中,艺术创作自然地融入周围。在这个艺术熏陶的城市里,我耳濡目染,对艺术两个字的了解有很明确的改变。所谓艺术,不一定是高深莫测,看不懂却要装懂的创作。以前看舞台剧时,觉得自己很“艺术”,但一群表演者在地上滚来滚去呻吟,实在太抽象,越看不懂越痛苦。我相信很多人至今仍然对舞台剧怀着这样的迟疑,导致从不踏入剧场。

克里斯托去年5月31日在纽约家中逝世,享年85岁。他和已故的妻子珍克劳德(Jeanne-Claude)一同创作了无数的公共艺术作品,享誉全球艺术圈。其中最有名的,是在1985年包裹巴黎最古老,拥有400年历史的第一座石造桥梁——巴黎新桥(Pont-Neuf),以及1995年包裹位于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

仔细一看,用来包裹凯旋门的27万平方英尺的聚丙烯布料不是白色,而是银蓝色,用来固定的绳子是红色没错。原来这个地景艺术,源自环境艺术大师保加利亚人克里斯托(Christo)生前的愿望。

巴黎艺术不装逼

“凯旋门在装修吗?怎么整个被白布包起来了?”身边的朋友在巴士上突然尖叫,这个时候我从白日梦中惊醒,方才发现窗外掠过的凯旋门确实与以往不同,仿佛圣诞礼物般被白布红线包裹着。

艺术不局限于富裕阶层收藏的名画和雕塑,也不应该只限制于文青群组过于自我的小众活动。我观察到巴黎的老年人、小孩子、年轻人、中年人,看展览、演出就像去公园散步,到面包店买长棍面包一样自然,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不是装逼,而是他们从小到大的人生,文化是他们生命的基本构造。

我们的周围暗藏“艺术”,等着我们去发掘。我渐渐学会,与其沉浸在自己渺小的世界讨厌自己,不如张开眼睛欣赏四周的美丽,让精神世界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