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笼罩的这两年,像场漫漫深夜,黑暗中也有着支撑我们走过来的小温暖。
刚来新加坡的那几年,本地买不到的台湾泡面总是塞满行李箱能腾出的所有空间。回到新加坡也总舍不得一下子吃完,要等到想家心切才郑重地盛好不多不少的水,细心拆开包装,一点面屑一滴酱汁都不浪费地下进滚水,最后在如完成仪式般打颗蛋,细细品味人工香料和鸡蛋蒸腾的香味,才迫不及待拾起筷子。
最新一期《小日子》杂志的主题是:谢谢泡面。
无论是熬夜的那晚暖心泡面,爸妈叮嘱不能多吃却散发禁忌香味的泡面,在国外吃的那晚盛满乡愁的泡面……
成为社会新鲜人,泡面还是有它的功用。开始接触各个酒局后,回到家肠胃翻腾绞痛,有时呕吐完肚子空虚,那碗泡面陪我安稳地度过又一个深夜。
有天当我们回头看2020年、2021年,应该也会有如同咀嚼苦涩青春的滋味,说不出口的郁闷,和无数个留不住的微小温柔。
每个深夜都会等到一个黎明,随着疫苗接种率越来越高,我们似乎将迎接一个新的时代,它也许会回到过去,也许和过去不一样,仍是未知,但这两年的过渡应该是不会重来了。
就如青春,一旦度过,再也没有回头路。
童年的嘴馋,少年的乡愁,青春的熬夜,成人的打拼,泡面一直都在。
小时候的冬夜肚子饿,睡眼惺忪的妈妈起身随便打个蛋花熬煮的肉燥泡面,虽然如今想起来,面条总是煮得太烂,但捧着一碗热腾腾,夜灯下汤汁闪着油光的泡面是我最早认识的小确幸。
编辑邀请各界人士分享他们与泡面的回忆,翻阅下来,原来我们都有类似的泡面故事。
当然,我也想跟那个,在每个难熬时刻啃着泡面的自己,说一声谢谢。
但我也想跟泡面说声谢谢,虽然没营养,生命里没有过它们,真的会少了些味道。
工业化社会解决效率问题而发明的解饥食品,却在过去一个世纪承载了那么多情感记忆。
和泡面渐行渐远
(作者是UFM100.3 DJ)
过了青春,泡面也和我渐行渐远。过了三十,喝多点酒就肚子疼,宵夜吃多点隔天就胀气,过于人工的咸香辣对我逐渐失去了魅力。
那些难熬的时刻,最温暖和深刻的陪伴,原来都是如此简单的存在。
我当然吃过不少好吃又难忘的泡面。
阻断措施的几个月,收到好友订的美食,坐在桌前对着荧幕上的好友津津有味地大啖;深夜躺在床上通过视讯和好友有一搭没一搭闲聊;到了微解封时,坐在户外吃甜品,看着有点生疏的车水马龙;这些努力下一点点累积的小幸福,品尝起来更较疫情前有滋味。
消耗泡面最大的时期还是求学熬夜赶作业。昏昏欲睡那刻,买碗杯面,直接倒入热水,稀里呼噜吃完后,继续用刚补充的那点能量再拼个几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