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字是一种沟通工具,生活中只要对方理解了我们的用意就基本成事了。社会由不同阶层组成,文字并不专属于文人墨客、大学教授。我们的佳节祝语不是挂在中国天安门城楼,或新加坡国会大厦上,而是挂在牛车水街上,用意只不过是延续民间风俗,重要的是体现各阶层民众不忘传统、参与节日的热闹气氛。
假以时日,如果真的能实现这样的格局,也许民众每年会更期待这个节日的到来。大家三五成群,一家大小到牛车水吃个晚餐,餐后看着那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节日祝语。大家一边找错别字,一边嘻嘻哈哈谈家常,这不也是一种更快乐的“节日”吗?这也许能吸引更多人走进牛车水,无形中促进了民众在牛车水的节日消费,更增加了节日气氛,不也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吗?
文字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亮亮堂堂”不对,“永永远远”也是一个病句;但“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不是更能把炎黄子孙的心底表达得“透亮透亮”吗?
说牛车水佳节祝语不规范也好,说华文不标准、太沉重也罢,我觉得讨论这件事本身就不该太沉重。
新加坡几乎每个季节都有对华文华语是否标准的喋喋不休的声音。其实,出现不同的声音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嫦娥”倒是另一回事,美术总监与美术设计师还是要有一定的创意和审美观,否则就变成每年工匠给什么我们就挂什么了。
挂在牛车水街上的横幅一定要是王羲之、潘受一类的书法吗?为什么不能是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到教授各个阶层的书法汇聚呢?每年号召大家积极投稿参与,文笔书法高低错落、琳琅满目,不是更能体现民众参与的社会广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