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国的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抗体阳性往往是确诊阳性的10倍。感染冠病的人群,有高达90%为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感染,只有10%因症状发作经筛查而发现并确诊。也就是说,10人感染病毒,只有一人因有症状而确诊,其他九人因无症状没被发现。
新加坡的低重症率与低死亡率,是判断新加坡疫情最为客观的依据。冠病病毒没有改变,病毒不可能到了新加坡便突然减弱,导致死亡率与重症率大幅下降。因此,如果有些国家地区的死亡率和重症率高于新加坡,确诊例却不多,很大一部原因是检测不充分。
面对高企的冠病确诊人数,一些人或许会感到焦虑不安。我想说的是,看问题应当全面一些,新加坡的确诊人数,很大程度上是检测能力的体现。
在新加坡,无症状携带病毒或抗体阳性(病后痊愈),都算确诊病人。新加坡感染人数不断增加,是对无症状感染者主动检测的结果。如果不把这类人群算为确诊,或者等出现症状才进行核酸检测,而非大规模主动检测,新加坡的病例数将会大幅缩减。如果是这样,病例数越少,越不是一件好事。
在一些国家,携带病毒并不算确诊病人;一些国家因资源限制,只有出现症状才能检测;更糟糕的情况是出现症状也无法检测。在这种情况下,确诊人数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的病毒感染人数。
既然每个国家统计病例的标准不一样,检测实施的标准、检测的普及度也不一样,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拿新加坡的数据与别国比较,进而判断疫情的严重程度。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
此外,正常情况下,新加坡也不会漏计有症状患者。政府推出了许多防疫抗疫措施,确保出现症状的患者不会为了省门诊费,或治不起冠病而避讳求医,更不会因“无法入院,有症状无法检测”而排除在确诊数据之外。因此,假设某些地区疫情严重程度与新加坡相同,新加坡有症状患者的数据,会比这些地区来得高。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新加坡的疫情,不必听风就是雨,陷入盲目的恐慌或悲观情绪。面对一些不客观、不理性的信息时,我们应该兼听则明,多多思考,提高自己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冠病“无症状传播”的杀伤力,敬畏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时刻保持警惕之心。